-
簡介: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張載和曹植哲學思想比較姓名管延江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外國哲學指導教師方浩范20070525THEPHILOSOPHYTHOUGHTCOMPARISONOFZH秈GZAIANDCAOZHIABSTRACTZHANGZAIISTHECHINESENONHEMSONGDYN唧YTJME他NOWNEDPH10SOPHELONEOFSONGBRIGHTNEOCONFUCI邪ISMPATHNNDERS,THEGUANZHONGSCHOOIINITIATO‘THEPOSITIVEINITIATOROF‘THEPR∞TICAIJNOWIEDGE”INSONGYUANMINGTIMEALIHOU曲THETVVOPEOPIEIIVEINDIFRERENTCO帥TRIES鋤DTIME,∞TUAYTHEYHAVETHEVERYSTMNGSIMILA“TYANDTHECOMMEASURABIIITYNVERYMANY嬲PECTS,STUDIESZH卸GZAIANDTHECAOZHIPHILOSOPHICTHINKING,INOW卸DGR舔PSTHECHINE∞CONFUCI卸ISM,GUANZHONGSCHOOL,∞UTILSOUTHKOREATHEDEEPSTUDYSONGDY九ASTYNEOCONFUCIANISM’STHOUGHTCONNOTATION,TOFHNHERLILOWTHECHINAANDSOUTHKOREATHOU曲TCULTURE硼DTHENATONALSP疏HAVETHEPOSITIVESIGN訊CANCETHISANICIEW船F(xiàn)BMTHEORYOFHUM鋤MAKINGS,THETHEORYOFHUM跏NATUM,PR∞TICALLNOWIEDGCTHOUGHTTHR∞ASPECTSTHEPHILOSOPHICTHNKJNGH舔CONDUCTEDTHE陀SEARCH卸DTHECOMP盯ISONTOZH明GZAIANDCAOZHITHEP印ERCONSJSTSOFTHEINTI_ODUCTIONTHISDISCUSSES,THECONCIUSIONTHEINTMDUCTIONMAINLYINTRODUCEDTHISANCLE陀辯ARCHGOALSIGN訊C舶CE跏DTHEPRESENTSITUATION,卸DPROPO辯THEB∞ICMENTAIITY鋤DTHEPRIMARYCOVERAGETHISDISCUSSESTHEPAFTDIVIDEFBURCHAPTEISC∞ZHIBIOGRAPHY徹DTHETIMEB∞KGROUNDOFPMDUCINGTLLEPHIIOSOPHICTHINKING,F(xiàn)BMTWOHUMANOFBIOGMPHYMARKS、INDIVIDUALTYCHAMCTERSTICPROMPTGENERATIONOFBACKGROUND卵EISTHECOMPARISON“THECONNECTIONTERRITO咿’ZAI鯽DTHECAOZHIGASTOCAN了ONTHECOMPARISON;FUNHERMO佗,CARFIESONTHECOMP盯ISONTOZHANGZAI鋤DTHEC∞ZHIHEOFYOFHUMANNATUFETHOUGHT;FINAIIY’CARRIESONTHECOMPARSONTOZHANGZAIANDTHECAOZHIPMCTICALL110WIEDGETHOUGHT;’2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1
大小: 1.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Y789588後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生存的實現(xiàn)學校代I‰10246學號021016046一一對雅斯貝斯哲學中一個基本問題的探析院系專業(yè)姓名指導教師完成日期哲學系外國哲學李劍俞吾金教授2005年4月20日寒£霉堡尊導癌FJ恩勿塵文公布’’歷史中天然形成的,有天啟的意味,非人的理性所能理解和分析,人類也不能對此加以規(guī)劃,否則就有摧毀這一根基的傾向。最后論述理性思維對生存的表達,生存本身是非對象性存在,無可名狀,通常的語言無法把握它,但它又必須借助通常的語言來傳達和交流。理性對生存的表達大致有如下方面?zhèn)€體和普遍的倒置,在通常的客觀命題中,其內容在于它的普遍性的表達,而在陳述生存的命題中,普遍的形式僅是個外因,所喚起的個體生存的內容才是重要的邏輯循環(huán)的方法,即在知性上看來是循環(huán)的表達恰恰表達了生存意義悖論的確證,在知性上看來是矛盾的命題,對于生存則是統(tǒng)一的。第四章論述交往對生存實現(xiàn)的作用;通過理性的表達和聯(lián)結后,生存之間的交往有了可能,生存也必須進入交往。如果說理性對于生存是形式性的,那么交往則產生了生存的本質性內容。對于雅氏,生存就是交往性生存,離開交往就沒有生存,生存的實現(xiàn)就是在交往過程中生成的。本章先論述三種非生存的此在交往,即實存經(jīng)驗存在的、一般意識的和精神的交往,此在交往是生存遭際世界必需的方式,是生存實現(xiàn)不可缺少的,生存實現(xiàn)的意義就體現(xiàn)在對這些交往行為賦予意義;但此在交往及其真理各有限度,從各自的局限中會引發(fā)出趨向無限和整體的生存交往意愿。在生存交往中,本章著重考察生存的本質性內容如何在交往中激發(fā)和充實的,這從交往的非客觀性、孤獨和交往、愛的斗爭、生存共同體和生存真理等方面來展開。非客觀性是生存交往的特征、孤獨是生存交往的準備和醞釀、愛的斗爭是交往內容的激發(fā),生存共同體是生存交往的擴展,生存的真理確證了交往的內容并開啟了超越。第五章論述超越對生存實現(xiàn)的最終支撐作用。超越的思想對于雅氏非常重要,他認為人從根本上不是自足的存在,不能從自身中獲得終極根據(jù)和真理,而必須依靠超越的力量。在本章中,先論述生存與超越的基本關系。超越需要從生存中進達,超越是生存根基深處的存在,絕對現(xiàn)實性的超越是可能的、不完備的生存的飛躍。然后論述超越對生存的支撐和包蘊作用,這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生存與超越密碼的解讀;超越本身是隱而不現(xiàn)的,但世間的每一事物又都可以成為其顯現(xiàn)的密碼,超越的密碼不能被認知,只能通過生存意識去解讀參透,生存通過對超越密碼的解讀而體驗到超越的存在;2,超越與生存的自由;生存是自由的,但超越因自身的圓滿而越出了自由的領域,超越對生存的自由有導向和含納的作用3權威和生存;生存在個體的歷史性中擁有自身的確定性,但生存確定性需要更強大的權威的力量作為背景來成全,真正的權威有超越的根基,是超越在世訓的顯著體現(xiàn),它與個體的生存構成了必要的張力。關鍵詞大全生存理性交往超越中圖分類號B505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19
大?。?4.46(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66
大?。?2.1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jīng)濟機制的引入,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但是在物質層面得到發(fā)展的同時,卻在精神層面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危機文學作品意義的沉淪,哲學表達上的困境,作為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弱化等等,如何走出這種人文精神的失落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提出文學化哲學這一概念,把哲學的思想和文學的形式結合起來,以期用文學的靈動融于哲學的莊嚴,把高高在上的哲學通過文學文本得到廣泛的傳播,以致內化到社會心理的深層,成為人們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指導,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地位。同時,也能為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思想的沉淀,指出一個政治性的方向。文學化哲學如何可能的問題是文學化哲學的本體論問題,本文通過文學與哲學的互補性、共同媒介、共同表征方式及共同問題域的研究,闡述了文學化哲學所以存在的基礎,這也是進行文學化哲學研究的理論前提。然后,從歷史上考察了西方哲學語境下和中國哲學語境下文學與哲學的親密疏離關系,表明文學與哲學的親近是古而有之的,二者的交叉與融合發(fā)展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和必然。通過對存在基礎及其歷史性的考察,文學化哲學的元問題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文學化哲學與文學、哲學的關系,文學化哲學與哲學化文學的區(qū)別等問題的探索性研究使我們對文學化哲學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文學化哲學初論作為對文學化哲學的初步的研究,其理論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尤其是文學化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文學化哲學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等等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0
大?。?1.7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論梁啟超對中西哲學的比較與融合姓名暴瀾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中國哲學指導教師魏義霞20080506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ABSTRACTLI祖GQ幽OISINOLⅡA叭L丑I哆MODEMHISTOFYST砒鉻M嗡N,曲E曲IIL婦AND翻油DEMICMA蛐%IS班AISED嬲血EMODEM∞AD翩啦FOL珊DCRHIS舢∞OPHYISM哦。DINALII心S位LDI缸ONAL也I幽NG趾DCIDL珊龜THEIN扛ⅨLUCBO瑪印他AD柚DIN加耐LUC曬OF啊頎蜘PHILOSOPH舅C‘腿LP缸EDTOTHEINTE掣咖OF膃蜮孤DWESTEFNPHN稍。覷細N酣AFO塒刪蝕FBR位脅蜥舭PHIL嘲PHYOF舭ALILLE∞科STC瓶OFPⅫ∞O砷IY;F研THCBAI酊幻曲CSPIRITOFTHE印I咖MOLP盱;POLITICAL雒DIDEOLOGICAL6E地III扛ADITIONALCHIN鼬THINKING鋤DCUL船E0FD拗NG骶咖DEINOC棚C池勰酬0N,齜哪ATI饑OF曲舳SAIDTH砸缸蜊嘲磷哪岫班AND缸踮蛔碰C鋤L酒蚍NMEMTHJMDNGNCWRELI萄∞SIDC弱AND∞IL;ⅡT墑CINI6撕∞M吣GKLIANGQICH∞形巾髓C0NFLLCI越I銣蚵MIGH|鋤DMAIN,塒血蛔THCEA娠粕詞L璐,“F妊∞AB鯽嘶∞眥咖MIEAMING,TRI偽HA柑TH呻?yún)f(xié)AB∞FBTHEWR偽脅ADLV|蒯伽LIH鵬幻心咖矗研M孤DTO伽噬刪CLLI越塒W舡矗DITI∞ALCTLLTLⅡCLIANG啦HAOIMEGFA婦0FCHI妁∞耐‰PHIL瑚PHYOF刪蛔出I姍PHYHASHADA郵顫MD嘲麟C瓣喇鼬她嗍‰鋤DW蜘P蛐儺OPHYOF㈧撕蛐HA聘K叼啊。一SLIAILGQICH∞;CLLINE∞粕D、№S£IEMPLLILOSOPHY;COMPARE;FU辯Ⅱ一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9
大?。?2.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碩士學位論文論文題目“體用不二”的哲學演繹新唯識論體系結構研究作者姓名劉鋒指導教師陳銳教授學科專業(yè)中國哲學所在學院政治經(jīng)濟學院提交日期2008年6月I摘要熊十力融會各家,建立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完整的哲學體系,若離開其體系框架,將無法真正理解其內蘊。因此,本文著眼于熊十力哲學中新唯識論體系結構的研究。熊十力的哲學始于認識論,他將認識分為性智與量智,性智是一種神秘的直覺,量智則是一般意義的理智。在性智這種直覺下,熊十力確立了本體與現(xiàn)象“不二”的最高原則,簡稱“體用不二”。出于“自悟悟他”悲心,熊十力圍繞“體用不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體用不二”并不是一個可以用理論來證明的命題,它基于熊十力的自身體驗而不證自明,所有的理論都只是對它的演繹和闡發(fā)。“體用不二”的完整表述是本體與現(xiàn)象“不一不異”,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從用到體,是從現(xiàn)象的“不一”到本體的“不異”,也稱“攝用歸體”;從體到用,是從本體的“不異”到現(xiàn)象的“不一”,也稱“攝體歸用”。邏輯上說,這兩個方面本是平行的,但從實踐上說,則是先有“攝用歸體”,后有“攝體歸用”前者是新唯識論的主旨,可以說是“立大本”,即修身養(yǎng)性的“內圣”思想;后者主要是熊十力后期的思想,可以說是“開大用”,即經(jīng)世致用的“外王”思想。作為新論的主旨,“攝用歸體”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從本體與現(xiàn)象的“不一”,有“掃相顯體”;從本體與現(xiàn)象的“不異”,發(fā)展出“即用顯體”。邏輯上這兩者并沒有先后之分,但實踐上,須先有“掃相顯體”,后有“即用顯體”。前者表現(xiàn)了佛家的“寂”;后者則表現(xiàn)了儒家的“仁”二者統(tǒng)一于“覺”。為實現(xiàn)前者,熊十力借鑒了佛學上的“境識雙遣”而建立“新唯識”;為實現(xiàn)后者,則建立起“相反相成”的“一生二,二生三”的模式,進而在此模式下,依次建立宇宙論、本體論、人生論和心性修養(yǎng)理論,本體論將“本體”落實到“本心”,人生論則將“本心”落實到“人心”,心性論則將“人心”中“凈習”的彰顯匯歸到“本體”,從而完成了“體用不二”從純范疇到理論再到實踐的一個“自我”實現(xiàn)過程。新論的哲學是一個邏輯演繹的體系,熊十力本人也并不否認這是一個“權宜施設”的理論。實際上,新論的哲學體系按照其認識論嚴格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范疇及相應的哲學理論?!皰呦囡@體”屬于現(xiàn)象層次,“即用顯體”的本體論等則屬于施設層次,而兩者都匯歸于“證會”的本體層次。總之,“體用不二”來源于“反求實證”的實踐,雖展開為繁富的理論,但最終也匯歸于“欲了本心,當重修學”的“實踐工夫”。因此,新論的哲學體系在于引導學人在實踐工夫中體認,也只有通過體認才能真正理解其哲學體系。關鍵詞新唯識論,體系結構,體用不二關鍵詞新唯識論,體系結構,體用不二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5
大?。?1.1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陳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康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陳亮思想豐富龐雜,涵蓋歷史、哲學、經(jīng)濟、軍事等諸多層面。他主張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倡導實事求功,陳亮的思想與南宋內憂外患的現(xiàn)實密切相關,從現(xiàn)實出發(fā),研究歷史總結經(jīng)驗,為現(xiàn)實服務。陳亮特立獨行的性格和為現(xiàn)實而斗爭的精神激發(fā)起研究的動力,在分析中一層層的剝離出對現(xiàn)實有啟發(fā)性的東西,是研究的價值所在。前人對陳亮研究的角度帶來啟發(fā)和思考,一點點火花凝聚起對陳亮歷史哲學的思考。在廣泛的搜集相關資料和吸收前人研究基礎上,以人物學術著作為基點,結合其個人性格、交友、參與活動、當時社會背景、后人評價等材料,重新分析總結其龐雜的思想,在聯(lián)系辯證的思考中打通人物的點點思想,形成銜接有序的思想脈絡,這就是陳亮的歷史哲學。在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作用的認識中,陳亮的歷史哲學思想慢慢明晰起來。陳亮的歷史哲學思想更多的是從歷史中為現(xiàn)實的國家振興尋找依據(jù),他一生為抗金北伐奔走呼號,期待自己的宏偉壯志和終年所學有施展的舞臺,這份愛國激情激勵著陳亮在坎坷中依然自信的為著理想而戰(zhàn)斗陳亮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觀念,強調自然存在的客觀性,在這樣的基點上引伸出必然的規(guī)律性,過渡到人類社會就是一種社會發(fā)展傳承的“人道”,人為爭取個人正當利益努力發(fā)揮才智,在客觀實踐中推動了社會不斷向前邁進。他堅持“道”的實存性和傳承性;提出“王道”是目的,“霸道”是手段的國家論和變通中實現(xiàn)發(fā)展的治道觀;“欲得其正即為道”的道德觀和治國需要“非常之人”的人才論;以史為鑒的經(jīng)驗論和為現(xiàn)實而學的認識論,這些實踐性的理論和貼近現(xiàn)實的政治主張是在深刻分析歷史針對現(xiàn)實提出的經(jīng)世主張,在當時以至后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明清時期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一脈相承。只是時代變遷,后來人在對前人思想的取舍中,要努力做些自己的思考。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6
大?。?3.0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王符作為東漢后期政論家和思想家,社會批判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學術思想對魏晉時期玄學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王符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從封建國家整體利益和君主、官吏的私利的關系著眼觀察社會治亂問題。王符提出用“崇本抑末”的辦法杜絕社會危機。然而漢末的封建國家卻不能履行這種社會職能,原因是當時惡性膨脹起來的豪強勢力左右著國家政權,任何維護封建國家整體利益的措施都無法推行。王符秉承先秦原始儒家的政治思想,提出了構建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并且形成了具有其時代特色的“民為國基”、“君為政本”“國以賢興”的政治思想體系。王符雖然將民眾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石,高倡民本思想,但最終還是認為國家的興衰治亂取決于君主一人之身。只要君主英明國家就能治理好,君主昏庸國家就要衰亂,國家盛衰的責任都在于君主一人。在君主專制制度中,民眾沒有影響政治決策的手段,沒有能夠干預君主意志的途徑,就必然產生這種君主決定論。盡管王符在治術上多有創(chuàng)見,不僅非常重視民眾對于國家的重要作用,而且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君主。但最終仍然沒能突破中國傳統(tǒng)思想領域君為政本、治權在君的心理定式。王符的哲學思想,在潛夫論本訓篇中有一個完整的表述,他在這里把自然與社會,政治與道德,君主與臣民聯(lián)系起來,陰陽和天心是其中的兩個基本問題。在自然觀方面,王符認為在陰陽產生之前就存在著一種混沌不分的元氣,元氣翻然自化生成陰陽,進而生出天地、萬物以及人類。在萬物生化過程中,天的作用是施氣,地的作用是化育,人的作用是統(tǒng)理萬物,或叫做“為”。他既強調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又強調人駕馭自然的能動作用。毫無疑問,這是對當時作為官方統(tǒng)治思想的神學化經(jīng)學的反動,并對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應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重新呼吁人的回歸。以王符為代表的社會批判思潮在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批判與探討中,涉及了大量如本末、才性、名實等為魏晉玄學所重視的哲學范疇,雖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在兩漢經(jīng)學向魏晉玄學過渡轉變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7
大小: 2.2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類號學號學號M201174549M201174549學校代碼校代碼10487密級碩士學位論文試論卡西爾哲學中的試論卡西爾哲學中的“啟蒙啟蒙”學位申請人學位申請人鐘紅艷鐘紅艷學科專業(yè)學科專業(yè)外國哲學外國哲學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張廷國張廷國教授教授答辯日期答辯日期2014年1月14日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我個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盡我所知,除文中已經(jīng)標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即學校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華中科技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不保密□。(請在以上方框內打“√”)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指導教師簽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本論文屬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6
大?。?0.67(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86
大?。?3.6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校代碼10530學號200601020023分類號B261密級碩士學位論文論艾思奇的主要哲學成就論艾思奇的主要哲學成就學位申請人唐城指導教師王向清教授學院名稱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科專業(yè)中國哲學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哲學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湘潭大學湘潭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2009年05月27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湘潭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涉密論文按學校規(guī)定處理。作者簽名日期2009年05月27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57
大?。?2.2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DG27542南開大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人完全了解南開大學關于收集、保存、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如下各項內容按照學校要求提交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本;學校有權保存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并采用影印、縮印、掃描、數(shù)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論文;學校有權提供目錄檢索以及提供本學位論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閱覽服務;學校有權按有關規(guī)定向國家有關部門或者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在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前提下,學??梢赃m當復制論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用于學術活動。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形IA叱偽∥’’年Y月3/日經(jīng)指導教師同意,本學位論文屬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指導教師簽名學位論文作者簽名解密時間年月日各密級的最長保密年限及書寫格式規(guī)定如下R?!?;內部5年最長5年可少于5年秘密★LO年最長10年,可少于10年機密★20年最長20年,可少于20年【。一一一一。,。南開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創(chuàng)作的、已公開發(fā)表或者沒有公開發(fā)表的作品的內容。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貢獻的其他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簽名以,爭忽匆糾年廠月3/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76
大?。?8.0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R一『南開大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D8275‘C本人完全了解南開大學關于收集、保存、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如下各項內容按照學校要求提交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本;學校有權保存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并采用影印、縮印、掃描、數(shù)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論文;學校有權提供目錄檢索以及提供本學位論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閱覽服務學校有權按有關規(guī)定向國家有I關部門或者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在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前箏提下,學??梢赃m當復制論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用于學術活動。學位論文作者簽名于薯2009年5月25日經(jīng)指導教師同意,本學位論文屬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指導教師簽名學位論文作者簽名解密時間年月日各密級的最長保密年限及書寫格式規(guī)定如下~年年一~鉗M∞一一5于予~一于少少~一少可可一一可,,一一,年年一一年M∞~磊鬈||~年哞哞~一5L2一★★一一部密密一~內秘機~南開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牟宗三哲學,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L;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學位論文的研究成肖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創(chuàng)作的、已公開發(fā)表或者沒有公開發(fā)表的作品的內容。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貢獻的其他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步芎2009年5月25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262
大?。?15.79(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91
大?。?0.6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現(xiàn)代新儒家是產生于上世紀20年代“以接續(xù)儒家‘道統(tǒng)’、復興儒學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征力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為本位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思潮”①。既要堅守中國文化精神之不墜又要積極學習吸收西方先進學理來實現(xiàn)國家的現(xiàn)代化而且還要將這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現(xiàn)代新儒家不同于各家的一項根本主張?,F(xiàn)代新儒家這一思想主張的提出自然不是其隨便構劃便能得來的其實在這一思想的背后和深處正隱然藏有一個根本的歷史哲學觀念通過對歷史的深入觀察他們發(fā)現(xiàn)歷史中存在著一種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法則即內圣外王之道。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地由內圣而至外王的實踐過程史。由此認識而來現(xiàn)代新儒家于是認為在面對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的關系問題、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的關系問題時也應遵循這一歷史發(fā)展之道首先回到儒家內圣之學去此即反本然后從中開出現(xiàn)代的科學與民主此即開新從而應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巨大變局。徐復觀從歷史之常道與變化的關系對這一內圣外王之道進行了闡釋。歷史的常道就是現(xiàn)代新儒家的道統(tǒng)所在即思考人之為人的儒家心性之學、內圣之學②。歷史中的常道和變化是影響歷史發(fā)展的兩種基本力量而歷史正是由這兩種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皻v史學之所以能成立以及歷史之所以可貴正因它是顯現(xiàn)變與常的不二關系。變以體常常以御變使人類能各在其歷史之具體的特殊條件下不斷的向人類之所以成其為人類的常道實踐前進。”③歷史中的常道始終在維持著歷史的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歷史又在不同的條件下顯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變化不過這變化只是常道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xiàn)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常道在統(tǒng)御著變化而變化恰是常道的一種表現(xiàn)。意識到此現(xiàn)代新儒家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民族呈現(xiàn)危機的時候認識到要想真正擺脫這一危險局面根本要做的就是恢復、接上作為歷史常道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即儒家的內圣之學因為只有恢復、堅守住這一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把握到常道才會有力量去應對歷史的巨變去開創(chuàng)新的外王事業(yè)即科學與民主從而能夠駕馭住這巨變使變化為我而變即歷史發(fā)展能為我們自己所把握。牟宗三是從歷史之精神生命的表現(xiàn)來思考歷史之發(fā)展的即從儒家心性之學出發(fā)來認識人類歷史之變遷。通過對中西歷史發(fā)展之哲學的省察牟宗三發(fā)現(xiàn)中西文化因各自精神生命發(fā)展偏重不同而呈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發(fā)展情形。中國歷史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和“綜合的盡氣之精神”而西方歷史則呈現(xiàn)的是一種“分解的盡理之精神”也即中國文化是一種趨于圓而神的精神西方文化是一種趨于方以智的精神。牟宗三由此對中西文化精神展開了一番分析對中國文化何以沒有出現(xiàn)科學和民主進行了論述。并認為這三種精神“綜合的盡理之精神”、“綜合的盡氣之精神”和“分解的盡理之精神”其實是“同根于合理氣之全的形而上之道體或人之精神實體”的只是分別為中西文化所偏重發(fā)展而已。而中西文化發(fā)展的未來遠景當應融和中國的綜合的盡理精神和西方的分解的盡理精神而成一更高的文化精神。這是牟宗三歷史哲學的核心思想。牟宗三通過對中國自夏商周至東漢的歷史變動的省察對中國文化之綜合的盡理精神和綜合的盡氣精神進行了闡釋并在與西方文化之分解的盡理精神比較下提出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未來方向。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古代即有一綜合的盡理精神渾含地表現(xiàn)于古代中國文化中。它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以修德愛民為本中華民族首先把握的是生命而不是外在的自然。這是中西文化發(fā)展殊途的開始。牟宗三繼而考察了中國古代的氏族社會其不向西方階級社會演進而是形成“宗法之家庭制”及“等級之政治制”之周代禮制社會的因為。而這種政治制度在牟宗三看來是含有治權之民主的意義在其中。但中國古代卻從來沒有產生政權的民主。故在自由方面中國在政治上雖有合理的自由卻無主體的自由。主體自由就是自覺其為政治之主體以行使政權之自由。中國雖然沒有政治上之主體的自由卻另有道德上之主體的自由與藝術上之主體的自由。道德上之主體自由即綜合的盡理精神之表現(xiàn)藝術上之主體自由即綜合的盡氣精神之表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秦時期是周文逐漸分解的時代也是古代之綜合的盡理精神和盡氣精神分解表現(xiàn)的時代。齊桓、管仲是以霸者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的孔子則通過道成肉身之方式繼承表現(xiàn)了這一綜合的盡理精神。孟子、荀子也各以自己的道德精神主體、知性主體表現(xiàn)此一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并各盡其時代之使命。贏政則反一切禮文與人格價值的意義使時代歸于一純物量的非精神的時期。至西漢劉邦、張良等天才人物表現(xiàn)為綜合的盡氣之精神這是在秦之非精神時代之后重現(xiàn)的原始生命精神。漢武接受董仲舒復古更化的思想之后董仲舒的理性因雜有陰陽家的思想又成為一理性之超越的時代。至東漢光武帝因其凝斂的理性人格此一時代又轉為一種理性之內在表現(xiàn)精神。中國文化精神之特殊表現(xiàn)至此規(guī)模綱領已具其說明至此為止。唐君毅通過探究歷史事實背后所成之事理來對歷史進行哲學的省察即從文化之精神價值方面對中國歷史之發(fā)展及未來遠景加以哲學的思考。唐君毅從中西文化精神比較的角度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異于中國者為背景以凸出中國文化之面目”①對中國文化精神之形成進行了闡述。中西文化來源及形成中之外緣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文化精神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西方文化是重文化的類別是一種方以智的文化精神中國文化是重文化之統(tǒng)是一種圓而神的文化精神。在這種不同精神的影響下西方文化是通過一時代對前一時代的否定來促進其歷史的發(fā)展的。西方文化是以矛盾作為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動力。而中國文化則是依靠一中心精神即文化之大統(tǒng)由內向外不斷推擴實現(xiàn)其發(fā)展中國文化是以反本復始的意識作為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唐君毅還從中國文化與宗教的起源等方面來探討中國文化之精神。在中國文化發(fā)展中孔子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發(fā)展有著非常大的貢獻。尤其在中國哲學承以前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而升進過程中孔子起了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繼而通過對諸子精神、秦漢唐宋元明清之文化的說明對這一文化精神進行了綜貫的梳理。唐君毅通過分析中西文化精神重點之不同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根本缺點及發(fā)展改進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唐君毅認為“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為自覺地求實現(xiàn)的而非自覺地求表現(xiàn)的。西方文化根本精神則為能自覺地求表現(xiàn)的而未能真成為自覺地求實現(xiàn)的”②。由此唐君毅認為“西方文化欲求悠久必學中國文化此精神。而中國文化欲求充實則必須由其原來重‘自覺地重實現(xiàn)’精神中開出‘自覺地求重表現(xiàn)’之精神”①。通過對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之歷史哲學的闡釋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歷史哲學有其共同的本質特征。真正說來此心性之學業(yè)已成為他們闡釋歷史之變的一種根本理念。他們從此心性之學出發(fā)中西歷史之發(fā)展各自片中發(fā)展了其中的一方面如徐復觀認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各側重發(fā)展了人之心性的一個方面即中國文化偏重發(fā)展了是道德的一面即人性中之仁性一面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偏重發(fā)展了科學的一面即人性中之知性一面的道路。對于中國文化未來的發(fā)展徐復觀認為中國文化應該借鑒吸收西方文化的知性一面補齊自己在科學方面的缺失從而補足所曾有的偏失與不足使人性得以全面顯現(xiàn)和發(fā)展。牟宗三由此出發(fā)認為歷史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人性之全部內容的展現(xiàn)或實現(xiàn)中國之文化生命首先表現(xiàn)出“道德主體”與“藝術性主體”而這兩主體之背后精神就是“綜合的盡理之精神”和“綜合的盡氣之精神”。而西方文化是一種分解的盡理精神?!霸谥袊幕镂ㄔ陲@德性之仁學固一方面從未單提出智而考論之而一方面亦無這些形式條件諸概念;同時一方面既未出現(xiàn)邏輯數(shù)學與科學一方面亦無西方哲學中的知識論。此一環(huán)之缺少實是中國文化生命發(fā)展中一大憾事”①。唐君毅之歷史哲學也是以儒家心性之學為其理論根基的。在唐君毅起草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講到“此心性之學乃中國文化之神髓所在不了解中國心性之學即不了解中國文化也。”②唐君毅歷史哲學之中心思想就是“人類一切文化活動均統(tǒng)屬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為其分殊之表現(xiàn)?!雹邸拔幕慈酥窕顒又憩F(xiàn)或創(chuàng)造”④而這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都根源于人之心性。因此要想了解人的文化活動必須從這一心性之學出發(fā)來理解。現(xiàn)代新儒家歷史哲學的第三個共同特征就是以儒家“內圣外王”之道作為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準則?,F(xiàn)代新儒家歷史哲學是以儒家心性之學為其理論基礎的但只有此心性之學即儒家的內圣之學卻還不是儒家真正的人生理想所在不是現(xiàn)代新儒家對歷史之省察的完整表達因為由此內圣之學開出外王事業(yè)以整頓人生才是為儒家所真正追求的因此內圣外王之道才是儒家思考歷史之發(fā)展的根本著眼點。不僅古代的傳統(tǒng)儒家如此以繼承儒家道統(tǒng)為職志的現(xiàn)代新儒家也是如此。牟宗三的坎陷說、唐君毅的暫忘說、徐復觀的常以御變等均主張先回到儒家的內圣之學再從中開出現(xiàn)代的科學與民主即返本開新。因此在現(xiàn)代新儒家看來儒家“內圣外王”之道就是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準則。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52
大?。?7.6(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