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經學對《內經》學術傳承的影響.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儒、釋、道通常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然佛學本非源自中國,道家于官修目錄歸于諸子之列,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非儒家莫屬。而儒學要旨自當歸屬于以《詩》、《書》、《易》、《禮》、《春秋》(《樂》經早佚,或散見于《禮》經之中)五經為基礎的經學之中。自秦有“掌通古今”的博士官起,漢以后的博士幾乎為經師所壟斷。后世在五經之上衍出九經、十三經,亦或是朱子的四書等,均是儒家孔孟思想的演繹和提煉。因此,在這兩千余年的歷史中,經學的傳承牽系著中國學術

2、的大脈。而經學自孔子刪訂六經之后,又經歷了秦漢兩代相接的特殊歷史變革時期,演變?yōu)榻裎慕泴W與古文經學兩支風格迥異的經學派別。這兩種經學派別之爭一經肇始,便一發(fā)而不可收,自漢時起綿延至今。那么,欲把握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精髓,必然要對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進行探討。如章太炎先生曾言:“講國學而不明派別,將有望洋興嘆、無所適從之感。”[1]中醫(yī)古籍,尤其是《內經》,在傳承過程中亦經歷過秦漢之際的文字變革,在理論上亦與漢代經師二樣同講陰陽五行,在兩千余年

3、經學統(tǒng)領中國傳統(tǒng)學術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經學對《內經》的學術傳承有著怎樣的影響,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孔子刪訂六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獻整理事件。但孔子與經書的關系,后世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卻說法不一:今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為孔子所作,古文經學家認為六經自古就有,孔子僅刪述而已。無論孰是孰非,五經典籍歷經王朝的更替,焚書坑儒之災,文字的變革,至西漢時已不復春秋時原貌。因此,在西漢初期經歷過黃老時期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經書的傳承大

4、抵如伏生口授《尚書》,講求家法師承。而至漢武末年,孔子壁中古文經書的出現改變了這種今文經學的傳承格局。這些古文經書均由先秦古文書寫,在文字上有別于用時行隸書所書的今文經書,對于當時的漢儒而言難識難讀,因而僅傳訓詁而已。今古文經學的學術分野亦由此而逐漸清晰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使現有典籍得以更好的承繼下去,劉向父子的校書工程應運而生。對于中醫(yī)學而言,《黃帝內經》之名首見于今古文經學紛爭興盛的兩漢時期,與《內經》同時的諸多中醫(yī)經典也與五經

5、、諸子典籍一樣經受過劉向、劉歆父子主持的經籍文獻整理。而雖為父子,劉向主倡今文經學,劉歆卻偏執(zhí)于古文經學,如《漢書·劉向傳》云:“歆數以(《春秋左氏傳》)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谷梁》義?!盵1]可見今古文經學之間的學術鴻溝在當時已愈裂愈大。此外,劉向還撰《尚書五行傳》,于經學中發(fā)揮五行理論。后世學者責其“功在《七略》,罪在《五行傳》”,意為此五行理論為經師杜撰,有礙五經大義。至東漢末鄭玄校注五經時,出現今文五行與古文五行兩種不同

6、五行說的爭議,而這種爭議則直接關乎中醫(yī)五行理論中五行與五臟的配屬關系。今古文經學的論爭因西漢發(fā)現古文經書而起,至東漢古文經學地位日益強勢,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間的分歧己由今古文字之別而轉為學術派系之爭。今文經學倡導發(fā)揮五經的微言大義,務求通經致用,古文經學強調對經書的名物訓詁,講求實事求是——這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治學途徑。不論《內經》中篇章的內容是何時代的思想,其書編輯成文在劉向校書時的西漢已無異議。那么,在這個今古文字經歷隸變的巨大文

7、字變革時期,《內經》中是否也有諸如五經中的今古文字之別,這些今古文字對于解讀《內經》有何文獻價值;在今文經學占據博士官主導地位的西漢,今古文經學之間的分歧與隔閡會在《內經》中得到怎樣的體現;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種不同治學態(tài)度對后世醫(yī)家傳承注疏《內經》又有著怎樣的影響?本文將就這三個論題進行詳盡的闡述。
   因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先由文字上的差異而起,本文首先亦從今古文字入手,參照經書中今古文字的不同,將《內經》各版本中的今古

8、文一一對應揀出,并進行分析??梢钥闯觥秲冉洝放c經書一樣經歷過秦書同文與漢代文字隸變的過程;其次,從五經中今文經與古文經五行配屬五藏不同的內容著眼,參合《內經》五行配屬中有別于主流今文五行配屬的條文,證明現行的《內經》五行理論受到當時今文五行配屬的影響,而間殘有非今文五行配屬的痕跡;最后,從今古文兩種不同的治學態(tài)度出發(fā),審視楊上善《太素》注與王冰《素問》注語之不同,闡述今古文經學不僅在客觀文字及理論上影響著《內經》學術思想,今文經與古文經

9、兩種不同的學術風格同樣也滲透進后世醫(yī)家對于《內經》的注疏、發(fā)微之中,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醫(yī)學術漸至形成有類于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兩種不同治學態(tài)度。
   通過上述研究,筆者認為:今古文經學因漢代文字的今古不同而起,所倡行的五行學說又有今古文之別,這些經學上的爭端均影響著《內經》的文字與五行理論。許慎曾言:“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盵1]辨析五經中的今古文字,可達到“垂后”及“識古”的目的。

10、如金德建先生所論:“我們想推究漢代經傳的沿革變遷,只能從漢代的異文當中加以考察。我們分析這些異文,便能夠明晾漢時某種經傳流傳今文本或者古文本;明晾漢時經傳今古文本子前后的一番沿革變遷?!盵2]這同樣也可以拿來詮釋《內經》中今古文字的意義。一來考鏡源流,辨別版本時代;二則可更好的訓釋古文經意,勿使解經時偏離了古文本義。根據分析比較經學中今古文五行理論與現存《內經》文獻中的五行理論,本文對于《內經》中的五行理論持以下觀點:一、《內經》中的主

11、流五行理論與兩漢經學博士所主導的五行理論一樣,應當是受今文五行影響而成型;二、無論中醫(yī)是否還在運用五行理論指導臨床,縷清中醫(yī)學五行理論與今古文經學五行理論的淵源關系,有益于我們從文化根本上理解《內經》中的五行理論;三、無論今文經學的五行理論與《內經》中的五行理論出現的時間孰先孰后,我們至今尚無法證明五行理論與中醫(yī)學的結合并非單純的醫(yī)療實踐結果;四、先秦兩漢時期的五行理論紛繁復雜,最后歸攏于今文五行配屬。但在今古文經學爭論劇烈的兩漢時期,

12、有著兩種甚至是多種五行配屬關系存在,這些有別于今文五行的五行配屬不僅存在于某些經學典籍中,也同樣存在于《內經》之中;五、以孫詒讓等后世學者所論而言,將五經相關五行配屬五味文句參照于《內經》中的相關篇章,五經文字的五行配屬當有“譌互”現象,至少由此看出今古文經學家所論的儒家經典與《內經》理論存在相互影響的可能。
   經學由文字的今古之別最終轉而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經說之分,傳統(tǒng)學術遂而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學態(tài)度。今文經學講求發(fā)揮

13、孔子的微言大義,當學以致用,如清代今學家廖平所言:“今學書皆為王制”,可用以治世,方顯經學真旨;古文經學家倡導名物訓詁,對于經書當實事求是,如古文經學家所言:“六經皆史”,客觀求證,所有所據,才能明晰經文本真。這兩種風格迥異的學風自漢時有今古文經學之爭起至今,一直牽系著經學傳承的脈絡,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各守其法的今文經學家與古文經學家。將王冰與楊上善注疏《內經》的風格與今古文經學兩種治學之風相類比,筆者發(fā)現,經學中的今古文之爭亦潛移默化的

14、影響著中醫(yī)學《內經》學術的傳承,即楊氏注文多類古文經學家重實事求是,而王氏注文多類今文經學家重義理發(fā)揮。再比較清代古文經學家與醫(yī)家對《內經》的注疏:臨床醫(yī)家注重發(fā)揮《內經》醫(yī)理,并以其理施用于臨證治驗,而古文經學家則更長于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力求訓示經文真意,還其原貌,以達“考鏡源流”之旨??芍秲冉洝返膶W術傳承亦是賡續(xù)著名物訓詁與通經致用這兩種不同經學學術風格而走到今天的,這是本文論述今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內經》學術傳承的主要意義所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