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排泄功能之維護,授課老師:林惠卿,正常之排便功能,大腸的構造與消化作用大腸主要分成盲腸、結腸、直腸及肛管等四個區(qū)域。直腸則位於腸胃道的最後20 cm處,在薦椎及尾椎的前方。直腸末端2~3cm稱為肛管,肛管對外的開口稱為肛門,受內及外括約肌的控制。,大腸分黏膜層及肌肉層二部分,黏膜層的主要作用是分泌黏液潤滑結腸、吸收水分與化合物,以及分解未消化的醣類、蛋白質與胺基酸,成為可由糞便排泄或肝臟解毒的產物。肌肉層則主要負責大腸的
2、機械性運動,為排便機轉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圖8-1 大腸的構造,大腸的機械性運動大腸的蠕動在平常時較弱,一旦攝取食物後,橫結腸至乙狀結腸的蠕動就會增強,使腸內容物藉此蠕動及重力作用而推向直腸。結腸袋性攪拌運動結腸袋性攪拌運動是利用肌肉的收縮,將內容物由一結腸送至另一結腸袋,水分在此被充分吸收。,蠕動蠕動是利用環(huán)肌及縱肌的收縮,將內容物往前推送。整體運動整體運動是指當食物進入胃或充滿十二指腸時,引起胃結腸或十二指腸結腸反射,
3、造成結腸強烈的蠕動波,而將內容物推至乙狀結腸及直腸,此為最佳排便時間。,大腸的神經支配與反射大腸的運動主要受自主神經支配,其意識控制則由中樞神經之大腦皮質區(qū)往下傳導,經脊髓至會陰部,大腸的神經支配詳述於下:交感神經源於第11~12胸椎到第3腰椎,當其受刺激時則會抑制腸蠕動與減少肌肉之張力,並使肛門內括約肌收縮。,副交感神經源於延腦,經由顱神經到第2、3、4薦椎控制。支配胃、升結腸、降結腸及直腸,當副交感神經受刺激時,則會促進腸
4、蠕動與增加肌肉張力,並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中樞神經從大腦皮質區(qū)經由下視丘、脊髓到會陰部神經控制肛門外括約肌,可隨意控制大便之排出。,胃迴腸反射用餐後產生的胃迴腸反射會使迴腸蠕動增強,因而將內容物擠進盲腸,同時胃泌素使迴盲瓣鬆弛。一旦盲腸被擴張時,迴盲瓣的收縮加強,則限制食糜通過小腸進入盲腸。胃結腸反射當食物進入胃或充滿十二指腸時,就會引起胃結腸反射,產生大腸的整體運動,此反射最強的時刻是在每日第一餐後半小時;為訓練排便之最
5、佳時間。,直腸內反射直腸內壓上升時會刺激黏膜下神經叢,使刺激部位以上腸段的運動及收縮增強;反之,腸肌神經叢則使刺激部位以下之腸段運動及收縮減緩,以利糞便的輸送。脊髓反射直腸內壓上升時會引發(fā)脊髓反射,經由骨盆神經傳至排便中樞,同時也刺激副交感神經,使直腸肌產生反射性收縮,並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排便機轉排便機轉可分為4個階段:1.將內容物送至直腸。2.出現(xiàn)便意。3.排便反射。4.排便動作。,橫結腸的整體運動將糞便擠進直腸
6、後,引起直腸壁擴張而刺激壁上之壓力感受器,引發(fā)直腸內反射及脊髓反射,而將直腸排空。同時,當直腸內壓達40~50mmHg以上時,直腸壁的骨盆神經將其興奮性傳至排便中樞,再經由下視丘傳入大腦皮質的感覺區(qū)而產生便意。排便動作的產生則要靠橫膈膜及腹肌的隨意收縮、會陰部神經所支配之外括約肌鬆弛,再加上直腸縱肌的收縮使直腸縮短,及腹肌力量增加內部之壓力迫使內括約肌鬆弛。,圖8-2 排便反射模型圖,影響排便功能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飲食與活動,而住院病
7、患由於攝取流質飲食或低纖維食物,常會影響排便的功能,再上長期臥床活動力降低而影響腸胃蠕動能力。住院的壓力、生活型態(tài)的改變、營養(yǎng)不良及疾病等因素皆會造成排便問題,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有便祕、腹瀉及大便失禁。,排便常見的問題,便祕一般將便祕分為三種型態(tài):低張、高張及習慣性。低張便祕低張型便祕是指以手指戴手套在肛門的外括約肌作環(huán)狀刺激時,感受到直腸柔軟且充滿糞便,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腸的蠕動力降低。,高張便祕高張型便祕是指大腸的環(huán)節(jié)狀收
8、縮雖增加,但未能向前推進,使糞便滯留時間過長,造成水分的過度吸收,故糞便乾硬且易發(fā)生下腹痛的情形。習慣性便祕習慣性便祕大多由於纖維性食物攝取過少,或未能定時排便而引起。,造成便祕的原因很多,一般人最常見的原因是排便習慣欠佳或依賴藥物,使排便反射功能逐漸減弱、大腸張力降低及腹壓減弱之故,而住院病患多由於活動量降低所致。胃結腸反射多發(fā)生於晨起活動時,刺激整體運動而使糞便向前推進,一旦忽略此最佳排便時刻,糞便就會再退回乙狀結腸,使排便
9、更加困難。,腹瀉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過多,且排出液狀或鬆軟大便。通常為大腸的水分再吸收能力失調,導致分泌過多水分,或大腸蠕動過快,使水分再吸收的時間過短而引起。腹瀉所造成的危險有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輕則造成心律不整、低血壓,重則引發(fā)腎衰竭及死亡。如果發(fā)生在孩童、老人及重癥患者身上,更需特別小心。,造成腹瀉的主要因素為:腸胃道遭受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在迴腸尾端及大腸。此時腸黏膜受刺激而增加分泌之速度,使大腸的機械性活動增加、
10、水分大量釋出。此外,纖維食物攝取過少、乳糖耐受力降低、食物過敏或進食過量大腸刺激物也會引起腹瀉現(xiàn)象。,臨床上常見病患因使用藥物,而引起腹瀉現(xiàn)象??股貢⑺滥c內正常細菌,此正常細菌的功能為消化未吸收完全之食物,一旦遭受破壞就會影響食物之吸收而引起腹瀉。營養(yǎng)不良會導致體內白蛋白缺乏,使腸道黏膜水腫而造成腹瀉。糞便嵌塞所引起之黏液性分泌物及失禁現(xiàn)象常被誤診為腹瀉,而予以止瀉處理,護理人員要特別注意以免使問題加重。,大便失禁由高張型便
11、祕所引起之大便失禁,可經由便祕的處理而解決。若由中樞神經病變所引起則稱為神經性排便,常見的型態(tài)有:無法抑制型、反射型及自主型三種。,表8-1 神經性排便之分類與特性,護理評估護理人員需深入評估年齡與疾病對病患排便功能之影響,確定影響排便功能之因素,及應用身體評估之技巧,以了解病患的排便型態(tài)。一般評估內容應包括:生理狀況、排便習慣、營養(yǎng)及飲食習慣、身體功能、服藥狀況、病患之支持系統(tǒng)及未來生活型態(tài)等。,護理處置,臨床常見危急病患由於營養(yǎng)
12、狀況欠佳、長期禁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影響排便功能,使排便問題之評估與處理,更需具備高度專業(yè)知識與技巧。為鑑別神經性排便型態(tài),純熟的身體評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下列三種為常見的身體評估方法:1.鞍部感覺測試:使用輕觸或針刺來測試病患會陰周圍皮膚之感覺,若病患感覺正常則表示薦椎之感覺徑路正常,能產生便意。,2.球海綿體肌反射測試:方式是輕捏陰蒂或龜頭,觀察外括約肌之收縮現(xiàn)象,若產生收縮則表示病患之脊髓休克期已消失,產生反射型排便型態(tài)。脊髓
13、休克期可能數(shù)小時至數(shù)週,愈不完整之脊髓損傷,其脊髓休克期愈短。3.肛門反射測試:用針刺肛門外括約肌時,若產生外括約肌收縮現(xiàn)象,則表示反射弧正常?! ∽o理人員需針對以上之評估,診斷病患之排便問題,再依導因予以適當?shù)膹徒∽o理措施。,表8-2 排便功能的護理評估,表8-2 排便功能的護理評估 (續(xù)),護理診斷1.便祕/與疼痛導致大便排出困難有關。2.結腸性便祕/與生活習慣改變、固定不動,而導致食物殘渣通過延遲有關。常見有低張及高張便祕
14、。3.感受性便祕/與個人之生活習慣有關,而產生習慣性便祕的現(xiàn)象。4.腹瀉/與感染、抗生素使用、蛋白質缺乏等有關。5.排便失禁/與神經功能障礙導致非自主排便有關。,護理目標讓病患能在2週內恢復原來之排便型態(tài)。護理措施醫(yī)療團隊的合作排便訓練的成功與否常需醫(yī)療團隊的互相配合;職能治療者訓練病患穿脫衣服的能力;營養(yǎng)師在飲食處方或飲食指導上的協(xié)助等,使排便問題能經由團隊的合作迎刃而解,間接促進病患之生活品質。,排便計畫與訓練內容
15、1.排空直腸內容物。2.定時排便。3.水分與飲食之攝取。4.運動或活動計畫。5.適當?shù)臄[位。6.藥物使用與指間刺激。7.隱蔽的環(huán)境。,排空直腸內容物要建立新的排便習慣之前,清除腸道內容物是非常重要的,可經由腹部觸診與肛門環(huán)狀刺激了解有無大便嵌塞現(xiàn)象,必要時可使用腹部X光協(xié)助診斷。一旦有大便嵌塞就需予以清除,除人工清除外可加上生理食鹽水灌腸、清潔灌腸或甘油球灌腸等;若嵌塞嚴重可由腸胃道灌食蓖麻油,以促進糞便之排除。至於肥皂
16、水灌腸則應儘量避免,以免腸道過度刺激,造成彈性降低現(xiàn)象。,定時排便評值每位病患的身體狀況與反應,及過去排便習慣為決定排便時間之重要因素。每日在同一時刻先攝取水分或食物,可促進胃結腸反射,產生排便。一般在清晨時最佳,但臨床上常將此時間延後至白班,以便有較多的人力執(zhí)行排便訓練。教導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協(xié)助病患排便,也是非常重要的。,水分與飲食之攝取除非限水,否則一般病患每日至少要攝取2000~3000 ml的水分,才能維持糞便
17、的暢通。纖維食物則對便祕與腹瀉皆有幫助。目前臨床上使用梅子汁的效果極佳,每日可服用2~3杯,每杯240 ml。若為老年人或限制水量者,則可購買濃縮的梅子精。如果是因使用大量抗生素而引起的腹瀉,專家們常建議每日食用優(yōu)酪乳可幫助腸道維持正常的功能。通常經由水分與飲食之適當攝取,即可解決大部分之便祕或腹瀉的問題,盡量不要仰賴藥物。,運動或活動計畫成功的排便訓練必須包括運動與活動計畫。一旦病患的血液動力情況穩(wěn)定,應盡量讓病患早期下
18、床及執(zhí)行自我照顧。若無法下床也要盡量協(xié)助病患做全關節(jié)運動、翻身、抬高臀部,必要時亦可使用動力旋轉床,此種床可左右擺動共124度,有促進腸蠕動的功能。,適當?shù)臄[位盡可能讓病患坐著排便,除非必要否則盡量不要使用便盆。如果必須使用便盆或便器椅時,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以免造成皮膚壓瘡。排便時,讓病患雙膝高過臀部,以增加腹部之壓力促進排便,腹部肌肉無力者可適當使用腹帶協(xié)助。此外,腹部按摩也可促進排便,按摩方法由右腹股溝往上,再向左及往下到
19、左腹股溝。,藥物使用與指間刺激臨床上解決便祕之藥物有2種,一為口服藥物,另一為塞劑,必須經由醫(yī)囑或??瞥R?guī)擬定方能使用??诜幬锟煞譃?種:1.軟化大便劑。2.刺激腸蠕動藥物。3.輕瀉劑。4.容積增加藥物。,肛門塞劑藥物可分輕度、中度及強度塞劑。輕度塞劑如:Vacuettes Supp,主要是釋放二氧化碳,造成直腸內之壓力而促進腸蠕動。甘油球塞劑屬於中度塞劑,主要作用是刺激直腸及分泌水分潤滑糞便。強度塞劑如:B
20、isacodyl Supp.,主要是刺激黏膜之感覺神經而引起反射性排便。護理人員在置放塞劑時,需先清除肛門口之大便,使塞劑能接觸直腸黏膜,以達療效。,除以上之藥物使用外,手指觸診與刺激也是促進排便的重要方法。護理人員可手戴上手套並抹上水溶性油劑,以食指對病患的肛門括約肌做環(huán)狀刺激30秒~2分鐘,使括約肌鬆弛刺激排便反射。若塞劑使用無效,常需併用手指環(huán)狀刺激以利糞便排出。,隱蔽的環(huán)境提供隱蔽的環(huán)境可協(xié)助病患放鬆心情,且不會
21、因為排便之聲音和臭味引起病患的窘迫感。護理人員亦需盡量注意病患文化上的差異,以提供適合病患排便的環(huán)境與方式。,神經性排便問題的處理處理神經性排便問題時,除了要根據(jù)以上之原則外,尚需依其不同的型態(tài),建立個別目標、擬定護理計畫,使每位護理人員能有所依循及依目標評值和改進。一般在訓練2週內即可規(guī)律排便,長者4週至2個月。其訓練的過程如下:,無法抑制型凡第1頸椎以上的損傷皆屬此類型,病患在其急性期過後即可開始訓練。此類病患之薦椎排便中樞
22、正常,會陰部感覺佳,神經衝動可往上傳導,但大腦無法解析神經衝動的意義,造成無法隨意控制肛門外括約肌排便。訓練之焦點是讓病患能集中注意力在排便問題上。護理人員需注意病患是否有煩躁不安,或潛意識碰觸肛門口的現(xiàn)象,這可能表示病患有便意感但無法表達。應避免對病患做肛門內手指環(huán)狀刺激,以免增加病患之疼痛,且引起伐氏操作法,而使血壓升高造成危險。,此型患者訓練程序為早(晚)飯後30分鐘或清晨起床後喝一大杯水,扶病患下床坐床旁便器椅,協(xié)助患肢之支
23、托及腿部膝蓋高於臀部,若無法下床則可採左側臥。排便時,若病患腹部無力,則可協(xié)助按摩或輕壓,一般病患幾乎可自行排便。假若仍未能解便,則可於飯前給予一顆甘油球灌腸或肛門塞劑,飯後20分鐘就可安排其排便。此型病患最易達成規(guī)律排便之目標。,反射型第1腰椎以上之損傷屬此類型,此型患者的腦與脊髓之神經衝動受阻,所以無法控制排便,但其排便中樞之反射弧正常,所以當直腸充滿糞便時,可因內壓上升而引起反射排便現(xiàn)象,排便失禁較不常見。此類病患之訓練焦
24、點是刺激腸蠕動使糞便能往下擠壓至直腸,造成排便反射,通常於脊髓休克期後即可開始訓練。訓練初期可能需要甘油球灌腸或栓塞劑,以刺激排便,但漸漸的可用手指環(huán)狀刺激引起排便反射。,訓練時多半讓病患在早餐後或晨醒空腹時服食一大杯人工纖維,20分鐘後讓病患嘗試排便,一般即可排便,必要時再加上手指輕輕環(huán)狀刺激即可。訓練此型之排便問題時,需預防產生自主性反射過強現(xiàn)象,尤其在執(zhí)行手指環(huán)狀刺激時要特別小心,所以水溶性潤滑劑擦在手套外面是必要的,以免刺激過
25、度。若發(fā)生此現(xiàn)象時,應立即抬高床頭,讓病患採取坐姿,使血壓降低。,自主型第1腰椎以下的損傷常會造成此類型神經性排便。此型患者的排便中樞之反射弧直接受損,肛門括約肌鬆弛,所以常造成失禁,尤其是在協(xié)助翻身或活動度增加,及病患之糞便過於鬆軟時,最易造成壓力性失禁現(xiàn)象。所以此類型神經性排便的訓練目標有二:一為糞便必須成形,二為直腸末端之糞便要排空。容積增加藥物,可使糞便成形但不會硬結,所以是最佳的選擇。,要使大便排空可使用腹部按摩法,盡量不
26、要用人工挖除糞便。由於肛門括約肌鬆弛及栓塞劑之使用,常會使肛門處有滲便現(xiàn)象,此時可使用少量水溶性潤滑劑塞在肛門口,以減緩肛門栓塞劑之殘餘作用。,評值除依目標評值排便的效果外,最重要的是每日要根據(jù)病患的需要和情況,修改排便時間、水分與飲食計畫、活動計畫等,以達到排便訓練的效果。,正常之排尿機轉,排尿主要是透過完整的反射弧,當尿液充滿膀胱時,膀胱壁之壓力接受體會將此訊息傳達至第2、3、4薦椎神經中樞,然後刺激副交感神經,經由骨盆神經之傳出
27、神經纖維促使逼尿肌收縮及內括約肌鬆弛,產生反射性排尿現(xiàn)象。位於額葉之排尿控制中樞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當膀胱蓄積尿液300~500 ml時,此感覺就會經由下腹神經之感覺神經纖維傳至第9~12胸椎神經(T9~T12),再經由腦部做排尿的決定。,一般正常人約可延遲排尿1~2小時,直至膀胱無法忍受為止。當要解尿時則克服蓄尿反射,透過會陰神經使骨盤底之肌肉及膀胱外括約肌鬆弛,同時骨盆神經之傳出神經纖維促使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鬆弛而產生
28、排尿動作。女性之遠端尿道口則會立即排空小便;男性則球狀海綿體肌會立即收縮,使遠端尿道口排空小便。,膀胱內壓正常為18 cmH2O,膀胱頸壓力為45 cmH2O,所以膀胱內壓大於45 cmH2O時,方可解出小便,一般解小便時之內壓為60 cmH2O。膀胱內壓之維持主要靠逼尿肌之張力,而非尿量之多寡,當膀胱內壓達到最高點時,薦椎上神經控制則無法自主,當排尿產生後,坐骨海綿體肌及球狀海綿體肌就會收縮
29、使小便不再流出。,神經性膀胱之種類很多原因皆會造成排尿功能失常的現(xiàn)象,一般可歸納為三方面:①排尿生理異常;②存在直接干擾排尿功能的因素;③排尿維護能力因活動障礙、心智狀態(tài)、環(huán)境因素及情緒心理因素而影響等。,排尿常見的問題,神經性病變是造成排尿生理異常的主要因素。此外腦皮質區(qū)、腦幹、脊髓、薦椎排尿中樞、周邊神經等病變亦會造成不同種類的神經性膀胱。一般在第12胸椎神經(T12)至第1腰椎神經(L1)以上之脊髓損傷稱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以
30、下的則稱下運動神經元膀胱;混合型膀胱則多半因腦部損傷而引起。,護理評估病史及問診之收集包括過去及現(xiàn)在的疾病史、家族病史、生理狀況、生活及飲食的習慣、心智狀態(tài)、病患之社會支持網(wǎng)路、環(huán)境設備與壓力源等。其中排尿困難的癥狀收集非常重要。,護理處置,身體評估系統(tǒng)性評估除系統(tǒng)性評估外,更要著重於肢體活動能力、肌肉張力與協(xié)調、視力及視野狀況、個人衛(wèi)生與整潔、自我照顧能力等方面的評估。視診視診病患之外觀、行為表現(xiàn)、皮膚完整性、肛門外括肌之
31、張力及痔瘡等。,觸診及叩診觸診及叩診膀胱,了解膀胱脹滿的情形,倘若有小腹微凸現(xiàn)象即表示膀胱容積已達400~500 ml以上。護理人員的觸診膀胱能力有助於誘尿時間的適當安排,及早期預防膀胱因過度脹滿,產生自主反射過強之現(xiàn)象,也能即早預防因尿路結石所產生的尿管阻塞之情形,此情形一般好發(fā)於第6胸椎以上的損傷。,特殊檢查用以檢查會陰神經是否正常: 1.肛門外括約肌張力試驗:戴沾有水溶性潤滑劑之指套伸入肛門外括約肌處,若肛門呈現(xiàn)
32、收縮反應則表示為上運動神經元性膀胱,反之則為下運動神經元膀胱。2.肛門反射試驗:以棉籤劃過肛門周圍皮膚,若皮膚呈收縮狀則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反之則為下運動神經元膀胱。3.球狀海綿體反射:刺激男性之龜頭或女性之陰蒂,觀察肛門收縮現(xiàn)象,若為陽性則屬上運動神經元膀胱。,實驗室診斷及檢查尿液分析與培養(yǎng)即白血球、紅血球、酸鹼度、尿比重、尿醣及酮尿之分析。冰水試驗讓病患先排空膀胱,再插入導尿管,灌入60 ml的無菌冰水,若在1
33、分鐘內被排出,則顯示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泌尿動力學檢查泌尿動力學檢查包含:1.尿流速度檢查。2.膀胱壓力描記圖。3.尿道壓力檢查。,護理診斷1.排尿型態(tài)障礙/與感覺運動障礙、機械性創(chuàng)傷、神經肌肉性疾病等有關。2.尿瀦留/與逼尿肌軟弱致使尿道壓力增高、反射弧破壞、尿道狹窄、膀胱口阻塞等有關。3.反射性尿失禁/與脊髓傷害有關。4.完全性尿失禁/與神經病變、神經功能衰竭、脊髓神經損傷有關。,5.急迫性尿失禁/與膀胱長期過度膨
34、脹、膀胱容積減少、泌尿道感染或酒精、咖啡因攝取過度導致膀胱敏感性增加有關。6.壓力性尿失禁/與骨盆肌肉無力、腹內壓增高、括約肌張力不夠、膀胱過度膨脹等有關。7.功能性尿失禁/與感覺缺失、活動缺失、認知缺失、排尿時缺乏協(xié)助等有關。,護理目標神經性膀胱相關的護理診斷有排尿型態(tài)障礙、尿瀦留及反射性、完全性、急迫性、壓力性及功能性的尿失禁。一般此類型膀胱在急性期時最重要的目標是:避免膀胱因過度脹滿而阻礙膀胱之血循環(huán)、減低對細菌之抵抗力及
35、上泌尿系統(tǒng)的損傷。預防水腎、膀胱輸尿管逆流、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及皮膚完整性受損也是非常重要。而在復健期時其護理目標就要著重於重建平衡性膀胱。,平衡性膀胱之定義為:1.病患能透過反射自解小便,或藉由克萊臺氏法及伐爾沙耳瓦氏操作。2.餘尿量少於150 ml或更少。一般上運動神經元性的膀胱最好要能低於50~100 ml,下運動神經性的膀胱則可介於80~150 ml之間。3.沒有任何泌尿系統(tǒng)之病理性變化。
36、在復健期時要注意避免因膀胱功能障礙,而引起低自尊及社交隔離的現(xiàn)象,所以護理目標要包含病患調適能力及自我照顧的能力良好。,護理措施神經性膀胱的處理常會隨疾病的發(fā)展而有所不同,譬如在脊髓損傷病患之脊髓休克期,病患呈現(xiàn)的是下運動神經元性的無力型膀胱,而當反射逐漸恢復時可能又呈現(xiàn)的是反射性的尿失禁,誘尿的方法就有顯著的差異所以護理措施的執(zhí)行並非一成不變的。不過綜合說來可包括下列各項。,解釋及給予心理支持成功的膀胱再訓練常需要病患及家屬完全
37、地配合,所以詳細地解說或聆聽病患及家屬的反應是極重要的。同時要讓病患了解其潛能或介紹成功的案例,以加強其復健的動機。而在處理過程中,維護病患的隱私及注意其價值觀、身體心像、自尊及角色認同的改變等,皆有助於病患重建正向的自我概念。,設計飲水計畫膀胱訓練期間飲水量限制在1500~2000ml之間,一般平均分配在早上6點至下午7點間給予,入睡前2小時盡量禁止再攝入水分。可利用飲水計畫表將其置放床旁,以利於向病患及家屬溝通。臨床上,常
38、需2~3天的時間才能使病患逐漸改變飲水習慣及調節(jié)飲水量。,在限水的同時要非常注意病患有無脫水或意識不清的現(xiàn)象,尤其是老年病患更要進一步監(jiān)測電解質之平衡。脫水會使尿液濃度增加,反而會刺激膀胱黏膜,導致頻尿或急尿現(xiàn)象。飲水的內容要盡量避免利尿性飲料,其他如較為刺激性的酸辣食物、蕃茄汁等也盡量避免,以免引起急迫性排尿現(xiàn)象。,表7-4 神經性膀胱臨床上常用藥物 (續(xù)),居家護理指導在執(zhí)行指導前要充分評估病患及主要照顧者的學習能力及執(zhí)行意願
39、,並配合書面資料執(zhí)行教導及回覆示教。指導內容包括:1.排尿系統(tǒng)的生理、病理學。2.清潔間歇自行導尿法。3.了解合併癥之徵象與處理方法。4.預防感染之方法,尤其要強調洗手及局部清潔的方法與重要性。5.導尿管消毒及放置方法。6.服用藥物的劑量、作用與副作用。,出院計畫及門診追縱出院計畫愈早開始愈好,並透過醫(yī)療團隊人員的合作可更臻完整。擬定出院計畫時要評估病患居家環(huán)境及處理排尿功能障礙的需要。必要時可轉介居家護理機構,定期訪視
40、及檢查。門診追縱也是非常重要,最好能提供充足的資料及預約掛號,加強便利性。,評值評值短期與長期目標是否達成是護理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步驟。而評值神經性膀胱護理措施執(zhí)行的效果,則可包括下列項目:,1.維持尿餘量小於150 ml。2.建立合宜病患的膀胱處置方式。3.無合併癥及感染現(xiàn)象。4.病患及家屬能了解及示教如何執(zhí)行膀胱訓練的內容、輔助物的使用、藥物使用及注意事項。5.病患及家屬能了解不同合併癥的徵象與癥狀、緊急處理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