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期末考試題補充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世界史名詞解釋補充第一次柏林危機:第一次柏林危機:二戰(zhàn)后初期,蘇聯封鎖西方占領區(qū)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國際危機,是第一次美蘇冷戰(zhàn)的GC。根據二戰(zhàn)期間蘇、美、英、法四國的協議,四國分區(qū)占領德國及柏林。柏林位于蘇占區(qū),東柏林為蘇占領,西柏林為美英法占領。美英為了進一步分裂德國,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區(qū)實行貨幣改革,發(fā)行”B”記馬克。蘇聯在6月22日在東柏林發(fā)行”D”記馬克,并作為整個柏林的流通貨幣。西方于23日下令將”B”記馬克引入柏林

2、西區(qū)。國際局勢頓時緊張,爆發(fā)了”柏林危機”。6月30日,蘇聯切斷西占區(qū)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雙方經過長期斗爭后,于1949年5月達成妥協。5月12日封鎖結束,“柏林危機”漸趨緩和。柏林局勢雖然進展,但雙方都沒有下決心走向沖突,經過談判雙方在解決了“柏林危機”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卻成為現實。第二次柏林危機:第二次柏林危機:圍繞西柏林地位問題蘇美之間發(fā)生的第二次沖突事件。1949年910月,東西德分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3、西柏林駐有英法軍,在政治經濟上與聯邦德國關系密切。西方國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斷地對民主德國和東歐國家進行滲透。西柏林成為東西冷戰(zhàn)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魯曉夫提出要巴西柏林變成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國在6個月內撤軍。艾森豪威爾毫不退讓,形勢一度緊張,出現新的”柏林危機”。1959年3月,赫魯曉夫決定收回6個月內解決西柏林問題的期限,危機暫告平息。喬治凱南喬治凱南:是美國外交家和歷史學家,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遏

4、制政策始創(chuàng)人。他曾被任命為美國駐蘇大使威廉馬歇爾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譯,1946年任駐蘇聯代辦并向美國國務院發(fā)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電文,對蘇聯的內部社會和對外政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終被美國政府所采納的對付蘇聯的長期戰(zhàn)略,也就是遏制政策,該政策對20世紀后半葉的世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喬治凱南是位傳奇色彩的外交家,直至去世之前,他一直都是美國外交政策方面最主要的思想家之一。有美國歷史學家稱,他是美國外交界最為傳奇的人物。忠誠調查法:忠

5、誠調查法:在美國戰(zhàn)后“反共”的旗幟下,杜魯門于1947年3月22日簽署了調查公務員忠誠的第9835號行政命令。它規(guī)定:凡參加或同情所謂“顛覆組織”的都作為不忠誠的主要根據。對250萬機關職員、學校教員和研究人員等進行忠誠檢驗。2000多人解雇和辭職。大量無辜人士受到迫害,使國家民主生活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蕩。第一次柏林危機:第一次柏林危機:又稱“柏林封鎖”,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蘇聯封鎖西方占領區(qū)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國際危機。根據

6、二戰(zhàn)期間蘇美英法四國的協議,四國分區(qū)占領德國及柏林。柏林位于蘇占區(qū),東柏林為蘇占領,西柏林為美英法占領。美英為了進一步分裂德國,在西占區(qū)實行貨幣改革,發(fā)行“B”記馬克。隨后蘇聯針鋒相對,在東柏林發(fā)行“D”記馬克,并作為整個柏林的流通貨幣。西方其后下令將“B”記馬克引入柏林西區(qū)。國際局勢頓時緊張,爆發(fā)了“柏林危機”。此后,蘇聯切斷西占區(qū)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西方國家對西柏林實行空中運輸供應,封鎖失去實際意義。雙方經過長期斗爭后,蘇聯做出主

7、要讓步。1949年5月12日封鎖結束,“柏林危機”漸趨緩和。柏林局勢雖然沒有走向沖突,而是通過談判解決危機。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卻成為現實。列緩和中美洲局勢的具體建議。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多數國家是工業(yè)基礎薄弱的農業(yè)國,經濟結構單一,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貧困。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發(fā)展中國家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前30年起飛階段,經濟發(fā)展較快;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進入停滯階段,被稱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處于經濟調整和

8、深化改革階段,發(fā)展中國家又出現新的發(fā)展勢頭。滯漲:滯漲: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與高通貨膨脹,失業(yè)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fā)展的結果?!皽q”是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最顯著的特點。一方面,從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低于50、60年代的水平,西歐國家這個問題更為嚴重,其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不僅大大

9、低于50、60年代的水平,而且還低于美日的同期水平。這是“滯”的表現。另一方面,1974—1975年的危機期間,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最高,達到24%以上。危機過去之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仍是有增無減。1979年的消費物價上漲指數創(chuàng)戰(zhàn)后新高。這是“脹”的表現。80年代中后期,資本主義的經濟滯漲較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有所緩解,主要是“脹”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呈下降趨勢。但是在“滯”的方面,即生產低速增長、高失業(yè)率這方面

10、,矛盾仍然很突出。1986年,歐共體12國的平均失業(yè)率高達11.5%。之所以出現“滯漲”危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長期過度地采用凱恩斯主義調節(jié)經濟。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生產社會化高度發(fā)展的需要,經過30年代羅斯福新政的實踐,被大多數人接受。戰(zhàn)后,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走上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道路。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一定程度上是用國家政權力量人為地擴大市場容量或者抑制生產,以便緩和生產和市場的尖銳矛盾。這

11、樣做的結果有兩個。一方面,確實在戰(zhàn)后近30年的時間里推動西方經濟快速平穩(wěn)發(fā)展,減少了危機的發(fā)生。另一方面,也導致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日益嚴重,不僅把巨額國債留給下一代,同時,高利率、高稅收和高赤字也造成了嚴重的后患。因此,“滯漲”危機的出現表明凱恩斯主義的“能量”已經耗盡。為了尋找擺脫危機的方法,西方經濟理論界再次活躍起來。不少保守主義經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提出嚴厲批評,認為國家干預政策是造成周期性生產下降、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失業(yè)劇增的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