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采石場破碎、篩分、粉磨工序會產生大量高濃度粉塵,對環(huán)境以及工人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采石場產塵點較多,一般采用集中式除塵系統(tǒng)輸送、處理粉塵。由于該系統(tǒng)結構復雜,管網(wǎng)壓力容易失衡,如果管內風速較低,粉塵會沉積到管壁,嚴重時甚至堵塞管道,影響除塵系統(tǒng)運行。加大管內通風速度可以有效降低管道內粉塵沉積,但提高風速不僅增加了除塵系統(tǒng)能耗,而且加大了粉塵顆粒對管道以及除塵系統(tǒng)的磨損。因此需要研究粉塵顆粒在除塵管道不同結構部件內流動與沉積規(guī)律,尋找能將粉
2、塵帶走的最合適風速、易沉積的部位以及最優(yōu)的局部構件,為除塵系統(tǒng)風速優(yōu)化、局部構件結構優(yōu)化和重點清掃點位的確定提供指導。
理論分析了粉塵在除塵管道內運動規(guī)律,沉降方式以及影響管道內粉塵沉積的主要因素;對除塵管道近壁區(qū)層流邊界層附近粉塵顆粒再次懸浮問題進行了討論,推導了懸浮粒徑的計算公式。
設計了三個分別由直管、彎頭、三通構成的管道系統(tǒng),選用具有針對性的10μm、50μm和100μm三種粒徑碳酸鈣粉塵,在不同風速下進行沉
3、積實驗。
在直管內10μm、50μm和100μm三種粒徑粉塵最合適通風速度分別為18m/s、20m/s和不低于20m/s。10μm粒徑粉塵沉降主要受紊流擴散,重力沉降影響較弱,各壁面沉積量差值不大;50μm粒徑粉塵受重力沉降影響加大,湍流擴散作用減弱,底部沉積量遠大于側壁和頂部;100μm粒徑粉塵主要受重力沉降作用,沉積集中在管道底部,側壁和頂部幾乎不會發(fā)生沉積。
彎頭會加大上游直管外側壁和底部沉積量,彎頭下游沉積量
4、明顯低于系統(tǒng)一直管段。彎頭內10μm粒徑粉塵主要沉積在彎頭的內側,50μm和100μm粒徑粉塵沉積主要發(fā)生在彎頭的外側。彎頭曲率半徑增加,彎頭內側沉積量降低;外側沉積量少量增加;彎頭上游沉積量降低,彎頭下游沉積量依然維持較低水平。如果條件允許,建議除塵管道彎頭結構選用較大曲率半徑R=1.5D彎頭。
三通管內沉積點主要分布在G點和H點。支管角度以及支管氣流速度加大,三種粒徑粉塵在G點和H點沉積量均加大。建議在現(xiàn)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瓦斯—細水霧輸送管道內局部壓降及沉積規(guī)律研究.pdf
- 高濃度水煤漿流動和阻力特性試驗研究.pdf
- 低溫輸送管路絕熱性能的評判.pdf
- 選煤廠篩分車間粉塵在除塵管道內沉降規(guī)律的研究.pdf
- 多分支石灰石輸送管路偏流特性的CPFD數(shù)值模擬.pdf
- ESP電場粉塵濃度分布及其高濃度區(qū)粉塵氣流強制收集技術研究.pdf
- 多分支石灰石輸送管路偏流特性的cpfd數(shù)值模擬(1)
- 高濃度粉體氣力輸送特性試驗研究及其數(shù)值模擬.pdf
- svti 704規(guī)范《高壓開關的壓力容器輸送管路》
- 泵送混凝土流動特征及輸送管內壓力變化泵送特性
- 高濃度尾礦筑壩加速固結沉積措施研究.pdf
- 電沉積處理高濃度含鋅廢水的實驗研究.pdf
- 全尾砂膠結充填自流輸送管路改造及優(yōu)化.pdf
- 電除塵器中粉塵濃度分布的數(shù)值仿真.pdf
- 流化床內高濃度氣固多相流動和燃燒的數(shù)值試驗研究.pdf
- 氧濃度對粉塵點燃特性的影響.pdf
- 細水霧在瓦斯輸送管道中的均布及沉降規(guī)律研究.pdf
- 脫汞用活性焦顆粒在袋式除塵器內沉積特性研究.pdf
- 高濃度摻鉺光纖特性研究.pdf
- 典型結構下電除塵器內電氣與流動特性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