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陽離子轉(zhuǎn)運體和CYP酶在Nitidine轉(zhuǎn)運及毒性中的作用.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原小檗堿類生物堿包括小檗堿、黃連堿、藥根堿、氯化兩面針堿、小檗紅堿等,藥理作用廣泛,臨床常用于抗菌、消炎、鎮(zhèn)痛、降糖等。小檗堿、藥根堿、黃連堿等活性成分可由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等植物根莖提取,氯化兩面針堿(Nitidine Chloride,NC)是從藥用植物兩面針Zanthoxylum nitidine(Roxb) DC根中分離得到的生物堿?,F(xiàn)代研究證明,NC具有抗腫瘤、抗炎鎮(zhèn)痛等藥理作用,尤其在抗腫瘤方面,由于其抗瘤譜廣,

2、對肺癌、口腔鱗癌、肝癌等許多惡性腫瘤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具有潛在的開發(fā)價值和應用前景。
  有機陽離子轉(zhuǎn)運體(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 OCTs),包括OCT1,OCT2和OCT3,在體內(nèi)主要負責轉(zhuǎn)運小分子有機陽離子或中性化合物,包括內(nèi)源性化合物和一些外源性底物。人肝臟表達OCT1,OCT3,而腎臟則表達OCT2。原小檗堿類生物堿為含氮的叔氨或季氨生物堿,在生理pH7.4的條件下以陽離子或中性化合物

3、的形式存在,因此,推測肝細胞膜上的OCT1及OCT3,腎細胞膜上表達的OCT2可能介導這類生物堿在肝、腎細胞的攝取。為深入了解OCT1,OCT2和OCT3在這類生物堿肝、腎細胞處置中的作用,并考察由此引起的體內(nèi)外毒性,本研究首先考察該類生物堿與OCT1/OCT2的相互作用,進而選擇氯化兩面針堿(NC),采用多種轉(zhuǎn)基因細胞模型、人肝臟微粒體、人重組CYP酶及整體動物模型,研究由轉(zhuǎn)運體OCTs介導的NC跨膜轉(zhuǎn)運、肝細胞中CYP450介導的代

4、謝、藥代動力學特征及其體內(nèi)外毒性,進一步闡明細胞膜藥物轉(zhuǎn)運體、藥物代謝酶等在NC體內(nèi)外毒性中的作用,并進行體內(nèi)外毒性的相關(guān)性分析,為NC的進一步研發(fā)提供參考。
  第一章有機陽離子轉(zhuǎn)運體1,2與原小檗堿類及類似生物堿相互作用研究
  背景和目的:原小檗堿類生物堿為叔胺或季銨化合物,在生理pH7.4條件下以陽離子或中性化合物存在。肝臟、腎臟細胞基底膜上的有機陽離子轉(zhuǎn)運體1和2(OCT1和OCT2)主要負責轉(zhuǎn)運小分子有機陽離子及

5、中性化合物?;谠¢迚A類生物堿的化學結(jié)構(gòu),及OCT1/OCT2的肝腎分布,本章主要研究原小檗堿類及類似物生物堿與OCT1/OCT2的相互作用。
  方法:應用穩(wěn)定高表達人有機陽離子轉(zhuǎn)運體1或2(hOCT1,hOCT2)和空載體(mock)細胞(MDCK-hOCT1,MDCK-hOCT2和MDCK-mock)模型,采用細胞積聚方法,闡明原小檗堿類及類似生物堿,包括小檗堿、黃連堿、藥根堿、表小檗堿、小檗紅堿、氯化兩面針堿、巴馬汀、延

6、胡素甲素、(-)-延胡素乙素((-)-THP)對OCT1/2經(jīng)典底物的抑制作用,進一步考察其在穩(wěn)定轉(zhuǎn)染hOCT1,hOCT2細胞上的積聚與mock細胞上積聚的差異,以闡明其是否為OCTs底物。此外,為闡明OCTs基因多態(tài)性對該類生物堿攝取的影響,本研究選擇小檗堿和黃連堿,考察其在MDCK-OCT1-P341L和MDCK-OCT2-A270S細胞上積聚與表達野生型OCT細胞上積聚的差異。
  結(jié)果:本研究考察的生物堿均能顯著抑制Mp

7、p+在MDCK-hOCT1/MDCK-hOCT2細胞上的攝取,且抑制作用不亞于陽性抑制劑(OCT1:奎尼丁;OCT2:西咪替丁)。細胞攝取研究表明,小檗堿、黃連堿、藥根堿、表小檗堿、氯化兩面針堿及小檗紅堿在MDCK-hOCT1/MDCK-hOCT2細胞中的積聚明顯高于mock細胞,細胞攝取動力學研究顯示,在MDCK-hOCT1細胞上,上述生物堿Km大小順序為:黃連堿>藥根堿>表小檗堿>小檗堿>小檗紅堿>氯化兩面針堿,Vmax依次為:黃連

8、堿>表小檗堿>藥根堿>氯化兩面針堿>小檗紅堿>小檗堿,Clint依次為:氯化兩面針堿>小檗紅堿>黃連堿>表小檗堿>小檗堿>藥根堿;而在MDCK-hOCT2細胞上,上述生物堿的Km為:小檗紅堿>表小檗堿>小檗堿>氯化兩面針堿>黃連堿>藥根堿,Vmax為:氯化兩面針堿>黃連堿>小檗紅堿>小檗堿>表小檗堿>藥根堿,Clint依次為:氯化兩面針堿>黃連堿>小檗堿>藥根堿>小檗紅堿>表小檗堿。表達OCT1-P341L和OCT2-A270S等位突變

9、基因細胞對小檗堿和黃連堿的親和力(Km減小)增加至野生型細胞的1.8-11.8倍,內(nèi)在清除率(Clint)為野生型細胞的1.3-3.8倍。
  結(jié)論:小檗堿、黃連堿、藥根堿、表小檗堿、小檗紅堿、氯化兩面針堿、巴馬汀、延胡素甲素、(-)-延胡素乙素均為OCT1/2抑制劑;小檗堿、黃連堿、藥根堿、表小檗堿、小檗紅堿和氯化兩面針堿為OCT1和OCT2底物;OCT1和OCT2基因多態(tài)性(OCT1-P341L和OCT2-A270S)使細胞對

10、小檗堿和黃連堿的攝取能力顯著高于野生型細胞。
  第二章有機陽離子轉(zhuǎn)運體在Nitidine肝細胞積聚及毒性中的作用
  背景和目的:在進行生物堿與OCT1/2相互作用研究時,我們發(fā)現(xiàn)氯化兩面針堿(nitidine,NC)在OCTs轉(zhuǎn)基因細胞上的毒性明顯高于mock細胞,文獻也報道了NC在體外肝腎細胞上的毒性。鑒于OCTs在肝、腎組織中的分布,本章主要考察OCTs在NC誘發(fā)肝細胞毒性中的作用。除OCT1外,肝組織中也表達OCT

11、3,以及與OCT具有共同底物的多藥毒素外排轉(zhuǎn)運體(multidrug and toxin extrusion1,MATE1),本研究同時考察OCT3及MATE1與NC的相互作用。
  方法:以穩(wěn)定表達hOCT3和hMATE1的MDCK細胞(MDCK-hMATE1和MDCK-hOCT3)為模型,考察NC是否為hOCT3或hMATE1的底物,并與OCT1介導的NC細胞攝取能力進行了比較。另以MDCK-hOCT1,MDCK-hOCT3和

12、mock細胞為模型,采用MTT法及檢測細胞培養(yǎng)液中LDH活性的方法,考察hOCT1, hOCT3介導的NC細胞毒性以及(+)/(-)-THP對其細胞毒性的減弱作用,應用大鼠原代肝細胞進行進一步驗證。
  結(jié)果: NC在MDCK-hOCT3細胞中的積聚明顯高于mock細胞,由hOCT3介導的細胞攝取的動力學參數(shù)Km和Vmax分別為2.49±0.45μmol/L和25.4±1.1pmol/min/mg protein; NC在MDCK

13、-hOCT1/MDCK-hOCT3細胞上的毒性遠遠大于mock細胞,其IC50值分別為0.163±0.027μmol/L和0.522±0.072μmol/L,而在mock細胞上IC50值為17.0±4.2μmol/L。OCT1/3抑制劑(+)/(-)-THP均能顯著降低NC的細胞毒性;經(jīng)0.5μmol/L NC處理,MDCK-hOCT1和MDCK-hOCT3細胞存活率分別降低至空白對照組的17.5±4.7%和55.4±3.8%,50 t

14、mol/L的(+)/(-)-THP使MDCK-hOCT1細胞存活率分別升高至對照組的45.6±1.2%和51.6±12%,使MDCK-hOCT3細胞存活率升高至對照組的89.1±5.3%和86.1±7.0%。在大鼠原代肝細胞模型上也觀察到(+)/(-)-THP對NC誘發(fā)的肝細胞毒性的減弱作用。NC在MDCK-hMATE1細胞上的積聚顯著高于mock細胞,其Km、Vmax及Clint分別為0.897±0.085μmol/L,18.5±1.

15、0 pmol/mg protein/min,為20.6 mL/mg protein/min。然而,MATE1對NC的轉(zhuǎn)運能力(Clint:20.6 mL/mg protein/min)明顯低于OCT1(Clint:311 mL/mg protein/min)。
  結(jié)論:OCT1,OCT3通過介導NC的細胞攝取,在其致肝細胞毒性中發(fā)揮重要作用;(+)/(-)-THP通過抑制OCT1,OCT3介導的細胞攝取而減弱NC的肝細胞毒性。M

16、ATE1對NC的轉(zhuǎn)運能力低于OCT1,推測肝細胞中由hOCT1和hOCT3介導的NC攝取大于hMATE1介導的外排。
  第三章 CYP450對Nitidine的代謝解毒作用
  背景和目的:第二章實驗結(jié)果顯示,NC在大鼠原代肝細胞上的毒性明顯低于穩(wěn)定高表達OCTs的MDCK細胞上的毒性,我們推測原代肝細胞中OCTs表達可能低于穩(wěn)定轉(zhuǎn)染細胞,推測原代肝細胞中P450酶(CYP450)可能介導NC代謝,從而降低NC的細胞毒性。

17、因此,本章研究CYP酶對NC的代謝及在其肝細胞毒性中的作用。
  方法:應用人肝微粒體代謝酶表征實驗和人重組酶驗證,闡明參與NC肝臟代謝的主要CYP酶亞型;比較NC對MDCK-hOCT1細胞及hOCT1與hCYP3A4雙轉(zhuǎn)細胞(MDCK-hOCT1/hCYP3A4)的毒性差異,以及CYP3A4抑制劑對NC致MDCK-hOCT1/hCYP3A4細胞毒性的影響,闡明CYP酶對NC的代謝解毒作用。
  結(jié)果:CYP3A4,CYP2

18、C8,CYP2D6和CYP2B6共同參與NC的肝臟代謝。NC(0.25-10μmol/L)對MDCK-hOCT1/hCYP3A4細胞的毒性明顯低于對MDCK-hOCT1細胞的毒性;CYP3A4抑制劑,氟康唑和紅霉素,顯著增強NC在MDCK-hOCT1/hCYP3A4細胞上的毒性,提示CYP3A4通過介導NC代謝而減弱NC的毒性。
  結(jié)論:肝臟CYP3A4,CYP2C8,CYP2D6和CYP2B6共同參與NC的一相代謝;CYPs,

19、如CYP3A4,可通過介導NC的肝臟代謝而降低其肝細胞毒性。
  第四章 Nitidine在大鼠體內(nèi)的藥動學和組織分布研究
  背景和目的:前述研究考察NC在轉(zhuǎn)基因細胞模型及原代肝細胞模型上的攝取及細胞毒性,本章主要考察單次口服和尾靜脈注射后,NC在大鼠體內(nèi)的藥動學過程,并計算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以推測口服給予NC后在體內(nèi)是否會引起毒性。同時考察單次及連續(xù)20天靜脈注射NC(5mg/kg)后,其在大鼠體內(nèi)的組織分布,以闡明NC

20、分布的組織特異性及連續(xù)給藥可能由OCTs介導NC細胞攝取發(fā)生的組織蓄積現(xiàn)象,為NC的體內(nèi)毒性提供藥動學依據(jù)。
  方法:建立快速、準確、靈敏的LC-MS/MS法測定生物樣本中的NC,并將此方法用于測定大鼠口服10 mg/kg或尾靜脈注射2 mg/kgNC后的血漿藥物濃度,計算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比較單次靜脈注射5 mg/kg NC與相同劑量連續(xù)給藥20天后相應組織的分布差異。
  結(jié)果:大鼠口服10 mg/kg NC后,血藥濃

21、度低,其絕對生物利用度僅為4.8%。鑒于口服NC的生物利用度低,本章考察了大鼠單次靜脈注射5 mg/kg NC后的組織分布,結(jié)果顯示,給藥后0.25 h、0.5 h及2h,心臟、肝臟、腎臟、肺及小腸中NC的濃度遠遠高于其在血漿中的濃度,組織與血漿的濃度比值為9.2-2852;以5mg/kg/day的劑量連續(xù)靜注20天,末次給藥后2h,心臟、肝臟、腎臟及小腸中NC的濃度均高于單次給藥后相應組織中的濃度。
  結(jié)論:NC的口服生物利用

22、度低,推測其口服后產(chǎn)生毒性的可能性較小。單次靜脈注射NC后,心臟、肝臟、腎臟、肺及小腸中NC的濃度高于其在血漿中的濃度。因此,推測大鼠連續(xù)靜注NC,可能會產(chǎn)生組織蓄積而引起一定的毒性。
  第五章 Nitidine連續(xù)給藥后大鼠體內(nèi)的毒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前幾章研究顯示,由于肝臟細胞中OCT1/3介導NC的細胞攝取,導致NC較強的肝細胞毒性。但NC經(jīng)口給藥后絕對生物利用度低,而靜脈注射后組織分布研究表明,NC在不少組織中

23、的濃度顯著高于血漿中濃度,且連續(xù)給藥后,在大鼠肝臟、腎臟及心臟等臟器存在蓄積現(xiàn)象,提示連續(xù)給藥NC在大鼠體內(nèi)可能引起臟器毒性或整體毒性。因此,本章考察大鼠連續(xù)靜脈注射NC后的毒性,為NC的研發(fā)提供參考。
  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連續(xù)20天靜脈注射5 mg/kg/day NC,觀察其一般活動行為、體重、檢測血清生化指標,組織病理學檢查,綜合評價NC在體內(nèi)的整體毒性。以MDCK-hOCT2和mock細胞為模型,采用

24、MTT法及檢測細胞培養(yǎng)液中LDH活性的方法,對hOCT2介導的NC細胞毒性以及OCT2抑制劑,(+)/(-)-THP和西咪替丁,對其細胞毒性的減弱作用進行考察。
  結(jié)果: NC可引起大鼠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血清LDH值和BUN值明顯升高,分別為給藥前的2.1倍和1.4倍,ALP值顯著降低至給藥前的1/5,且組織病理學檢查觀察到腎小管產(chǎn)生空泡變性,未發(fā)現(xiàn)NC在大鼠體內(nèi)對其它受檢臟器引起毒性。此外,NC在MDCK-hOCT2細胞上的

25、毒性遠遠大于mock細胞,其IC50值分別為0.556±0.083μmol/L及17.0±4.2μmol/L,而OCT2抑制劑(+)/(-)-THP和西咪替丁均能顯著抑制NC的細胞攝取,從而降低其細胞毒性。提示hOCT2在介導NC細胞攝取引起NC腎臟蓄積而致毒性增強中的重要作用。
  結(jié)論:大鼠連續(xù)靜脈注射NC5 mg/kg/day20天,可能由腎細胞膜上高表達的OCT2介導NC細胞攝取產(chǎn)生腎臟蓄積而引起腎臟損害,但并不能就此排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