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感染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目前,全世界已有3600萬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增病例數達1200萬。其高感染率與它特殊的免疫機制有著密切關系。梅毒螺旋體進入機體之后免疫細胞會對其進行清除,體外研究表明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和巨噬細胞均會吞噬梅毒螺旋體。DC是體內最有效的專職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2、 cell,APC),并且是唯一能誘導初始T細胞發(fā)生極化的細胞,不同抗原刺激過的DC對初始T分化的作用不同。在早期梅毒皮損區(qū)域發(fā)現有大量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及表達INF-γ樣單核淋巴細胞,而細胞間相互作用的具體機制并不明朗。本研究在體外用血液中單核細胞經巨噬細胞-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和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
3、 IL-4)誘導為樹突狀細胞,經梅毒螺旋體抗原刺激后與初始T細胞共培養(yǎng),模擬體內微環(huán)境,研究在梅毒螺旋體刺激下樹突狀細胞表型及成熟度的變化,并且刺激過的DC將抗原呈遞給初始T之后會引起何種方向的分化,以期闡明梅毒的免疫抑制及持續(xù)感染的分子機制。取得如下研究結果:
(1)通過GM-CSF和IL-4聯合誘導的DC,形態(tài)良好,成簇狀分布,邊緣有樹枝狀突起,CD1a表達含量高。梅毒螺旋體刺激之后DC表面成熟因子CD83表達量迅速升高,
4、CD80、CD86、HLA-DR都有升高。
(2)梅毒螺旋體刺激后的DC與初始T共培養(yǎng),14days時能分化出大量Th1細胞,同時有少量Treg細胞分化。說明感染初期主要是具有殺傷作用的Th1細胞起作用,而隨著感染進行抑制性細胞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表明通過梅毒螺旋體的刺激能促進樹突狀細胞的成熟,DC作為梅毒免疫的第一道防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論證了DC在梅毒免疫中起橋梁作用,可單獨誘導初始T分化,從而加強對梅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梅毒螺旋體兔感染模型構建及臨床梅毒螺旋體菌株分離.pdf
- 梅毒螺旋體抗體的
- 梅毒螺旋體感染及檢測
- 牛分枝桿菌和卡介苗對樹突狀細胞及CD4+T細胞分化的影響.pdf
- 梅毒螺旋體對人白血病單核細胞(THP-1)來源巨噬細胞極化的影響.pdf
- 樹突狀細胞來源外排體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響.pdf
- AG490對人未成熟樹突狀細胞誘導初始性CD4+T細胞分化為Treg細胞影響的體外研究.pdf
- 七氟醚對樹突狀細胞成熟過程及成熟樹突狀細胞活力的影響.pdf
- IL-10對樹突狀細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響.pdf
- NGF對小鼠骨髓誘導的樹突狀細胞成熟分化及功能的影響.pdf
- 重組梅毒螺旋體抗原TpN17的純化及基于金磁微粒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檢測.pdf
- SB203580對脾臟樹突狀細胞介導的OT-Ⅱ細胞增殖及分化的影響.pdf
- 梅毒螺旋體實驗室檢驗
- 外周血梅毒螺旋體DNA定量和Th1-Th2細胞因子偏移對潛伏梅毒傳播性影響的研究.pdf
- 梅毒螺旋體膜蛋白Tp0965體外活化血管內皮細胞及對細胞通透性影響機制研究.pdf
- EB病毒對臍帶血樹突狀細胞分化和功能的影響.pdf
- γδT細胞體外抑制未成熟樹突狀細胞向破骨細胞轉分化.pdf
- 肺炎鏈球菌肺炎對肺部樹突狀細胞及CD4+T細胞的影響.pdf
- 梅毒螺旋體核酸檢測及基于微滴式數字PCR技術的梅毒螺旋體核酸絕對定量方法學研究.pdf
- 細胞因子對體外培養(yǎng)的樹突狀細胞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