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絡理論不僅指導針灸臨床實踐,同時也不同程度指導著中醫(yī)其他各科臨床,是中醫(yī)理論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醫(yī)家重視。藥物歸經就是以經絡理論指導用藥的一種理論方法。
藥物歸經的方法和內容,蘊含著前人對經絡的理解認識。站在針灸學的研究角度,探討藥物歸經中對經絡的運用,以及這種方法的形成及影響因素,將更全面地展現(xiàn)古人所認識的經絡理論,深化今人對經絡理論的理解認識,拓展經絡理論研究的范圍。同時,也是全面認識中醫(yī)理論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方面
2、。
以往對藥物歸經的研究,多是站在中藥學的角度,研究重點幾乎全部放在中藥功效方面;而針灸界又將藥物歸經視為中藥研究領域,所以,對古代藥物歸經所相關的經絡理論認識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影響我們對經絡內涵、經絡理論的全面認識。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藥物歸經方法中蘊含的前人對經絡理論的理解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正確解釋經絡理論,提供更寬闊視野和文獻基礎。
因此,涉及藥物歸經的文獻收集范圍下限為清代,主要集中在
3、從金元到清朝的重要本草文獻,唐宋及以前的主要運用經絡臟腑辨證的文獻。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醫(yī)史、理論研究方法為基礎。從文獻、醫(yī)家和時代背景的角度,以藥物歸經的有關經絡內容為研究重點,通過比較分析,探討藥物歸經的經絡理論運用及認識。論文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
1.藥物歸經的主要文獻與方法比較
基于三十余部主要相關醫(yī)藥古籍分析,認識經絡與藥物運用的關系:
早在《神農本草經》成書時代,已有用
4、臟腑經絡來表達藥物主治功效部位的意識。東漢《傷寒雜病論》、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所建立起的用藥體系中均十分重視經絡的意義,這對后世藥物歸經的的形成,有深遠的潛在影響。
宋代《和劑局方》《證類本草》《本草衍義》和《小兒藥證直訣》中,用經脈概括方藥功效的現(xiàn)象已經出現(xiàn),盡管這種對經脈的運用多數仍較籠統(tǒng),但已開始有所細化,如陽經、足三陰經,具體如腎經、膀胱經、肺經、脾經、肝經等,并出現(xiàn)“臟腑氣——臟腑經”這樣涉及對方劑
5、和藥物作用的經脈表達形式。金元醫(yī)家張元素臨床用藥言及藏象時刻不離經絡,所認為的“藥物歸經”是根據藏象經絡系統(tǒng)辨證,歸納病因病機而來,這種用經絡理論對藥物主治功效進行歸類的思想,被后世一些醫(yī)家高度重視和進一步歸納發(fā)展完善,最終成為專門藥性理論。其徒弟李東垣,以脾胃之氣為理論核心,借助經絡影響著其他臟腑的功能,直接應用經絡理論概述方藥主治,按照氣口與人迎對比脈診分“經”用藥。王好古師承張元素和李東垣,這些學術傳承特色在其所撰《湯液本草》中多
6、能有所體現(xiàn),而在“藥物歸經”方面成就比起張元素更是顯而易見的,對更多的藥物配合三陰三陽及十二經脈,歸納闡述這些藥物的歸經認識,從而反映其在中藥運用中對于經絡理論的理解程度和運用方法。
明清時期,《玉機微義》以臟腑經絡定位方劑主治,更能體現(xiàn)的是“方劑歸經”與“藥物歸經”之間的相互影響。《銀海精微》根據“五輪八廓學說”和瞳神大小選方用藥等眼科特色理論,重視“目為五臟之精華,一身之要系”的認識,以及在這種認識基礎上所設立的通過調
7、理治療全身來達到治療眼睛疾病的方藥,對于理解經絡理論在眼科臨床上運用特色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葉天士在其多年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藥物歸絡”的絡病診療理論。沈金鰲第一次把“歸經”作為一個藥性名詞提出來,并總結了歷代本草書中有關論述歸經的內容,把“引經”、“向導”、“行經"、“入”、“走”、“歸”等名詞統(tǒng)稱為“歸經”,進一步模糊了前人歸經概念。《得配本草》中存在藥物歸“奇經"和歸“十二經”等多種經脈認知方式,提示中醫(yī)在臨床中應用經絡
8、理論辨證選方用藥時候,不同醫(yī)家側重理論思考角度不同,會出現(xiàn)不同的認識。徐大椿在應用經絡理論時候,主要沿著張仲景三陰三陽病的認識,將經絡作為一種受邪傳變的部位,用以概述疾病的發(fā)展階段,進而為選方用藥作準備。王清任通過解剖實證,努力改正古人對于臟腑經絡認識錯誤及矛盾,對于經絡理論認識有其獨特之處,創(chuàng)立的方劑不多,至今應用甚廣,體現(xiàn)了其對于經絡理論的獨特認識和運用方法。包誠首先按照手足三陰三陽臟腑經(包括手少陰。腎經分出的命門)對藥物主要趨向
9、性進行歸類,然后針對每一味藥物又同時按照性味、所入臟腑及功效進行概述,從藥物“歸經”與“歸臟”結合,并以經絡統(tǒng)臟腑,對藥物主要功效特點進行藥性理論探索,該過程很好地解決了藥物歸經從其產生發(fā)展過程中在歸經與歸臟之間一直存在的混亂模糊狀態(tài),應該說屬于一種將經絡理論及所屬臟腑廣泛應用到藥物分類概述中的一種較為理性思考,該方法確實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當時醫(yī)家在臨床上重視經絡理論指導用藥的思路,類似還可結合同時代《本草分經》。張魯峰結合自己臨床實
10、踐,除了將十二經與五臟五行八卦結合以外,還同時更加重視肝經和陰陽營衛(wèi)氣血升降理論證論治,對于張仲景六經亦采取的是經絡與陰陽表里分部認識結合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加強了藏象經絡理論的整體關系性?!逗砜泼卦E》所體現(xiàn)的有關“方藥歸經”的經絡理論運用,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四張方劑的歸屬經絡上面,極具有喉科臨床代表性。莫文泉從藥物作用機制考慮對“藥物歸經”的概念提出質疑,強調“湯液治病,分氣味不分經絡,與針法大異”,在《研經言》中并沒有認可藥物歸經理論,
11、并為此提出一些理由,這些理由至今仍然存在,值得思考。周巖對藥物所歸屬經絡進行適當闡釋思辨,有些認識限于時代背景雖然存在牽強之處,但還是體現(xiàn)了作者在西學東漸時期,對于傳統(tǒng)經絡理論更深刻的認識體會。
2.藥物歸經形成的影響因素
通過對唐以前、宋金元、明清等中醫(yī)歷史上三個主要不同時期,以及藥物歸經形成以后不同醫(yī)家之間相關學術思想的比較分析,歸納“藥物歸經”中經絡運用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方藥運
12、用啟發(fā):方劑歸經對于藥物歸經形成的影響;特殊時代背景的影響;腧穴歸經的啟迪等四大主要因素。
3.經絡理論的運用方法及其經絡認識
并進而對古代醫(yī)家在藥物臨床中運用經絡理論的方法,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以經典的經脈循行和病候為歸經依據,藥物作用的說明——由血氣而經脈,方證對應及經脈臟腑關系推論,及引經藥意義與所引之經等。
對藥物歸經中所反映的經絡理論認識,主要從藥物與“臟腑系”關系、對奇經八脈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藥歸經理論研究及歸經入腦的探討.pdf
- 《中華本草》歸肝經藥物性效規(guī)律文獻研究.pdf
- 生姜歸經的初步研究.pdf
- 干姜歸經的初步研究.pdf
- 白術、茯苓歸經的實驗研究.pdf
- 淫羊藿、肉桂歸經的實驗研究.pdf
- 經絡胃經ppt課件
- 檉柳和萹蓄歸經的比較研究.pdf
- 足厥陰肝經根結標本理論運用研究.pdf
- 經絡按摩與敲膽經
- 基于NEI網絡的黨參、黃芪歸經研究.pdf
- 枳實性味歸經
- 歸腎經的中藥功能分類
- 足陽明胃經根結標本理論及運用.pdf
- 經絡學足厥陰肝經
- 中醫(yī)經絡之手太陰肺經
- 經絡學-足太陰脾經
- (中醫(yī)12經)經絡234_2
- 經絡診察辨經選穴針刺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pdf
- 中藥歸經于腦之辨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