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1.迄今,關于彌漫性軸索損傷的理想活體診斷工具尚無公認標準,據此開展的各種研究處于探索階段,其中,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由于對白質纖維束的高度敏感性,被認為在該領域具有極大潛力。本文將通過比較CT、傳統MRI及新興的彌散張量成像三種影像學技術在探測彌漫性軸索損傷病灶敏感性方面的差異,探討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在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中的作用,旨在協助臨床篩選一種對彌漫性軸索損傷活體診斷敏感度高的影像學方法。
2.利
2、用各向異性指數(FA)量化分析亞低溫對彌漫性軸索損傷病人白質纖維束彌散特征的影響,比較亞低溫及常溫治療前后FA值差異,探討亞低溫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的療效,旨在協助臨床篩選一種針對彌漫性軸索損傷腦保護有效的治療方法。
[方法]
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隨機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擬診斷為彌漫性軸索損傷(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病人50例(限于摘要篇幅,診斷標準見后述
3、),每例病人待入院臨床評估完成后即時實施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NMRI)及彌散張量成像掃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最終確診彌散性軸索損傷病人48例。把48例確診彌散性軸索損傷病人隨機分為亞低溫治療組及常溫治療組,并分別實施亞低溫治療及常溫治療,兩組病
4、人除低溫干預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療方案相同(限于摘要篇幅,具體實施方案見后述)。同期選擇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內科非顱腦損傷且無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該組病人入院后亦實施同時段同標準的頭顱CT、MRI及DTI掃描。所有確診DAI病人及健康對照組病人在完成首次DTI檢查后的第2個月均實施頭顱DTI復查。選用各向異性指數(Fractional Anisotropy,FA)為腦白質彌散特征定量指標,指定每例病人胼胝體(膝部
5、、體部及壓部)為興趣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定義療效=|FA治療后-FA治療前|。通過探測ROI各部位的平均FA值,比較亞低溫治療組及常溫治療組治療前后平均FA值的差異,明確亞低溫的療效。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分類資料以“率”或“構成比”作統計描述;利用t-檢驗(t-test)、方差分析(ANOVA)、多重分析(LSD法)及多個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實現對計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利用卡方檢驗、秩和
6、檢驗實施分類資料數據分析;所有統計結果以P=0.05為分水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初選擬診斷彌漫性軸索損傷的50例病人中,CT掃描顯示DAI征象者35例(70%),無DAI征象者15例(300%);MRI掃描顯示DAI征象者41例(82%),無DAI征象者9例(18%);DTI掃描顯示DAI征象者48例(96%),無DAI征象者2例(4%)。C
7、T、MR/及DTI三種影像學檢查方法探測DAI征象敏感性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平均秩次分別為:1.81,1.99,2.20;Chi-Square統計量=19.538,P=0.000),以DTI敏感性最高。
2.亞低溫組病人低溫開始時間為創(chuàng)傷后2.0-8.5小時(平均5.0小時);目標腦溫達標時間為25-40分鐘(平均30分鐘);所有入選對象死亡病例數為0。
3.三組病人間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及入院初始GCS
8、值分別經統計學檢驗,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695,P=0.428;x2=0.306,P=0.858;U=264.000,P=0.388),可認為三組病人一般情況均衡,具有可比性;亞低溫組及常溫組病人入院首次DTI檢查胼胝體膝部(0.3433±0.08524;0.3592±0.4403)、體部(0.5221±0.04995;0.4954±0.05209)及壓部(0.4388±0.05024;0.4471±0.05271)平均FA值
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08,P=0.423;t=1.810,P=0.77;t=0.561,P=0.578),可認為兩組病人在治療開始前ROI纖維損傷程度較均衡,具有可比性。
4.亞低溫組治療后GCS評分3-8分者0人,9-12分者10人,13-15分者14人;常溫組治療后GCS評分3-8分者0人,9-12分者18人,13-15分者6人;兩組病人治療后GCS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平均秩次分別為28.50及20.50,
10、U=192.000,P=0.02<0.05),亞低溫組平均GCS評分比常溫組高。
5.亞低溫組(胼胝體膝部,0.0704±0.02758;胼胝體體部,0.0775±0.02996;胼胝體壓部,0.0692±0.02685)、常溫組(胼胝體膝部,0.0538±0.02601;胼胝體體部,0.0600±0.02341;胼胝體壓部,0.0521±0.02702)及健康對照組(胼胝體膝部,0.0215±0.01461;胼胝體體部,
11、0.0220±0.02042;胼胝體壓部,0.0180±0.01399)療效經方差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胼胝體膝、體、壓三個部位統計結果:F=23.281,P=0.000;F=27.258,P=0.000;F=25.538,P=0.000),不同的治療方法改善ROI纖維損傷的程度不同。
6.多重比較分析(LSD法)顯示三組病人兩兩之間療效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胼胝體膝部:亞低溫組vs.常溫組,P=0.019;亞低溫組vs.健
12、康對照組,P=0.000;常溫組vs.健康對照組,P=0.000。胼胝體體部:亞低溫組vs.常溫組,P=0.019;亞低溫組vs.健康對照組,P=0.000;常溫組vs.健康對照組,P=0.000。胼胝體壓部:亞低溫組vs.常溫組,P=0.016;亞低溫組vs.健康對照組,P=0.000;常溫組vs.健康對照組,P=0.000),亞低溫組ROI纖維損傷改善程度比常溫組大,可認為亞低溫治療DAI其效果比常溫組好。
[結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彌漫性軸索損傷磁共振頻譜及彌散張量成像定量研究.pdf
- 急性期彌漫性軸索損傷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pdf
- 急性彌漫性軸索損傷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的實驗研究.pdf
- 彌漫性軸索損傷彌散張量成像及免疫組織化學研究.pdf
- 大鼠彌漫性軸索損傷腦干AQP4表達和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pdf
- 大鼠彌漫性軸索損傷腦干NF68表達與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pdf
-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在彌漫性軸索損傷臨床診治中的應用研究.pdf
-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纖維束示蹤技術在彌漫性軸索損傷中的應用.pdf
-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對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個例觀察.pdf
- 彌漫性軸索損傷
- 彌漫性軸索損傷胼胝體損傷的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聯合磁敏感加權成像研究.pdf
-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及磁感成像在彌漫性軸索損傷中的應用價值.pdf
- 彌漫性軸索損傷dai
- 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早期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恢復期認知障礙的相關性研究.pdf
- 磁敏感加權成像、擴散張量成像以及纖維束成像在彌漫性軸索損傷中的動物實驗研究.pdf
- 彌漫性軸索損傷(dai)
- 彌漫性軸索損傷的預后因素分析及臨床治療探討.pdf
- 小兒與成人彌漫性軸索損傷的比較.pdf
- 顱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臨床和實驗研究.pdf
- 不同壓力高壓氧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