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共焦顯微鏡下正常人瞼結膜及瞼板腺的年齡變化及性別差異.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干眼的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眼科常見疾病之一,相關研究是目前眼科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瞼板腺(Meibomianglands,MGs)功能障礙所致蒸發(fā)過強型干眼占有較大比例。瞼板腺分泌多種脂質成分,構成淚膜的脂質層,影響淚液蒸發(fā)及淚膜的穩(wěn)定性,因此,瞼板腺的數量及形態(tài)的變化對維持穩(wěn)定的眼表至關重要。既往研究對瞼板腺的觀察主要為病理學研究及動物實驗,目前尚無涉及正常人群的瞼板腺和瞼結膜變化的研究報道;正常人活體狀態(tài)下瞼板腺的形態(tài)及

2、密度是否受到性別差異、年齡變化、激素水平及生活環(huán)境等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也尚不清楚。近年來問世的激光活體共焦顯微鏡為動態(tài)觀察眼表組織在活體狀態(tài)下的情況提供了有力工具。本研究通過激光活體共焦顯微鏡(LaserConfocalmicroscopy,LSCM)觀察四個年齡段組正常人群瞼結膜及瞼板腺的組織結構,探討瞼結膜上皮細胞(PalpebralCpnjunctivaepithelialcells)、杯狀細胞(Gobletcells,G

3、Cs)、樹突狀細胞(Dendriticcells,DCs)及瞼板腺腺泡細胞的密度和形態(tài),并探討其與年齡和性別的相關性。
  第一部分
  活體共焦顯微鏡下正常人瞼結膜及瞼板腺的年齡變化
  目的:應用活體LSCM觀察正常人瞼結膜及瞼板腺組織細胞結構的年齡變化。
  方法:選擇正常人86例86只眼,按年齡進行分組,A組為0~20歲,B組為21~40歲、C組為41~60歲、D組為61歲以上,每組約20例。翻轉上瞼,距

4、瞼緣約5mm使用LSCM觀察瞼結膜及瞼板腺組織細胞結構并記錄圖像,計算結膜上皮細胞、GCs、Des、MGs腺泡細胞密度及MGs腺泡的直徑并進行方差分析,若有統(tǒng)計學意義再行最小顯著性差異(Leastsignficantdifference,LsD)檢驗。評價瞼結膜及MGs組織細胞結構的年齡變化。
  結果:(1)在共焦顯微鏡下,可見瞼結膜上皮淺表層細胞的胞體較大、胞質低反光、周邊高反光,排列松散,細胞邊界模糊、高反光,形態(tài)似圓形、卵

5、圓形。上皮的形態(tài)與其正常生理代謝過程關系密切,形態(tài)越扁平,而積越大,則越接近上皮表層。瞼結膜基底層在共焦顯微鏡下表現為周邊邊界高亮而清晰的近圓形、卵圓形細胞,細胞質呈低反光。由于基底層較貼近瞼板腺且邊界較清晰,因此我們統(tǒng)計瞼結膜上皮細胞基底層細胞的密度,在A、B、C、D各組的平均密度分別為5357±304,4917±413,4925±521,4943±484(個/mm2);使用方差分析,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2,F=5.217

6、),但未隨年齡增長而降低。(2)GCs是淚膜黏液層的主要來源,對于維持淚膜穩(wěn)定性起重要作用。GCs胞體較大、胞內充滿透亮顆粒、成團或散在分布的卵圓形或圓形細胞,體積為周圍的上皮細胞的約3倍,四組中GCs密度分別為1422±590,1409±711,791±457,779±546(個/mm2),用方差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F=14.168);(3)DC是目前所指的機體內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在共焦顯微鏡下形態(tài)呈胞體小

7、,呈高亮反光,散在分布,可為缺乏或長形或鐵絲網狀的樹突狀形態(tài)。各組平均的DCs細胞密度為29±15,30±12,41±23,36±15(個/mm2),采用方差分析,未見明顯的年齡相關變化(p=0.06,F=2.573)。(4)MGs腺泡細胞因光學切面不同,呈現不同形態(tài),腺泡外圈為輪胎樣上皮細胞,伴有高亮反光顆粒,胞腔內呈灰色偶伴點狀高反光分泌物,團狀聚集分布,排列不規(guī)則。A~D組細胞密度分別為92±26,86±27,62±20,56±1

8、6(個/mm2),運用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3.133)。MG腺泡單位的直徑,A~D組分別為99.06±16.64,98.22±18.77,85.91±15.55,88.26±16.71(μm),使用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2,F=3.385),但未隨著年齡而明顯縮小。
  結論:LSCM可清晰觀察正常人群瞼結膜和瞼板腺的微觀組織結構。瞼結膜上皮細胞結構及DC密度無明顯年齡改變;GCs及MG

9、腺泡細胞密度及DC分支形態(tài)隨年齡增長有退化趨勢,提示瞼板腺功能降低。
  第二部分
  活體共焦顯微鏡下正常人瞼結膜及瞼板腺的性別差異
  目的:應用活體LSCM觀察正常人瞼板腺瞼結膜及瞼板腺組織細胞結構的性別差異。
  方法:選擇正常人86例86只眼,按性別、40歲上下進行分組,A組為男性、年齡0~40歲,B組為女性、年齡0~40歲,C組為男性、年齡41歲以上、D組為女性、年齡41歲以上,每組約20例。翻轉上瞼

10、,距瞼緣約5mm使用LSCM觀察瞼結膜及瞼板腺組織細胞結構并記錄圖像,計算結膜上皮細胞、杯狀細胞、樹突狀細胞、瞼板腺腺泡細胞密度及瞼板腺腺泡的直徑并進行t檢驗,評價瞼結膜及瞼板腺組織細胞結構的性別差異。
  結果:(1)瞼結膜上皮細胞,在LSCM下,A、B、C、D各組的基底層細胞平均密度分別為5162±324,5042±608,4902+374,5047+345(個/mm2);使用t檢驗,40歲以下(p=0.469,t=0.827

11、)及41歲以上(p=0.607,t=1.295)組間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2)GCs,于四組中密度分別為1406±496,1426±367,840±375,744±307(個/mm2),使用t檢驗,不論40歲以下(p=0.288,t=-0.135)及41歲以上(p=0.406,t=0.801)皆未發(fā)現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DCs各組平均的Dc密度為28±12,30±13,46±20,34±18(個/mm2),使用t檢驗,40歲以下(p=0

12、.551,t=-0.310)及41歲以上(p=0.149,t=2.010)未見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4)MG腺泡細胞,A~D組細胞密度分別為86±26,95±24,59±17,58+19(個/mm2),使用t檢驗,40歲以下(p=0.566,t=-1.130)及41歲以上(p=0.550,t=0.285)未見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MGs腺泡單位的直徑,A~D組分別為96.30+14.98,99.54±19.45,92.72±16.79,8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