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樹突狀細胞的功能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干預效應.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近年來人們對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等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不斷深入。盡管AS、CHD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遺傳及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但是其細胞和分子機制仍未明確。目前研究認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不僅是脂質(zhì)在動脈壁中的積聚,而且是一種慢性炎癥過程,更有學者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機理有關的疾病。近

2、來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細胞、CD4+T細胞、CD8+T細胞以及樹突狀細胞(DendriticCell,DC)等免疫細胞均參與其中。DC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功能最強的專職性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PresentatingCell,APC),其抗原提呈作用是巨噬細胞的100余倍,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細胞的APC,是機體免疫反應的始動者,在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近年來DC的研究愈來愈受到關注,在疫苗的研制、腫瘤的免疫治療等與免疫相關的臨床應用方面成為熱點。DC并非為一種或一類均一的細胞,它實際上代表了一個由數(shù)種表型和功能各異的細胞所組成的生物系統(tǒng),它通過激活保護性免疫反應和誘導中樞或外周的免疫耐受來調(diào)節(jié)機體對外源性和自身抗原的免疫反應。目前在主動脈等大動脈壁已檢測出DC的存在,并認為DC是動脈壁中的一種細胞成分,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DC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聚集增多,此現(xiàn)象提示DC及其相關的免疫機制參

4、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抑制免疫炎癥反應可能是抗AS、防治CHD的新途徑。臨床及實驗證實,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的應用可通過改善冠狀動脈灌注等作用部分逆轉AS或?qū)S起到預防作用。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ACEI對免疫炎癥反應的抑制可能是其中之一。目前ACEI對DC的影響國內(nèi)外少有報道。有研究認為AngⅡ及其受體在DC中有高表達,AngⅡ可能介導了先天及獲得性免疫反應的起始過程。在惡性高血壓模型中,AngⅡ通過DC激

5、活獲得性免疫從而加重了損傷,這種損傷與血壓升高無關。Muller等研究認為AngⅡ促進DC遷移,在其所致腎損傷中,抑制DC有保護作用。Danilov等研究發(fā)現(xiàn)單核細胞在向DC分化過程中,ACE的表達明顯提高,這可能不是單核細胞活化的一般過程,同時提示了ACE可能參與了DC抗原的提呈。因此ACEI可能影響DC所介導的免疫功能,并且通過抑制DC而發(fā)揮抗AS的作用,目前相關研究鮮見報道。本研究通過應用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

6、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和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聯(lián)合體外培養(yǎng)誘導CHD患者以及健康對照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i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發(fā)育為DC,并應用倒置顯微鏡觀察其形態(tài)學變化、流式細胞儀(Flowcytometry,F(xiàn)CM)對細胞表面相關分化抗原和共刺激分子進行測定、混合淋巴細胞反應(

7、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觀察其對同種異體T淋巴細胞增殖的刺激能力,評價了CHD患者DC的功能狀態(tài),并采用體外實驗的方法評價了ACEI類代表藥物依那普利(Enalapril)對CHD患者DC功能的影響,以進一步闡明DC這一重要的免疫細胞在CHD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揭示ACEI對免疫功能的可能影響以及ACEI的抗AS、防治CHD的可能機制。 目的: 1、研究CHD患者DC的功能狀態(tài),以闡明

8、免疫在CHD發(fā)病中的作用; 2、研究在體外ACEI對DC功能的影響,揭示ACEI對免疫功能的可能影響,并進一步闡明ACEI抗AS、防治CHD的可能機制。 方法: 1、CHD患者及對照組各20例,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在含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ng/ml、白細胞介素4(IL-4)500u/ml條件下培養(yǎng),收集培養(yǎng)第7天的懸浮細胞即DC進行實驗。培養(yǎng)過程中以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tài)

9、學變化。 2、CHD患者的PBMC設置4組:依那普利處理組(培養(yǎng)基中依那普利終濃度分別為1、10、100ng/ml)和未經(jīng)依那普利處理組。 3、流式細胞學(FCM)分析:收集DC細胞,用流式細胞儀檢測DC表面相關分化抗原CD1a、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達情況。 4、混合淋巴細胞反應(MLR):以DC為刺激細胞,測定DC刺激同種異體T淋巴細胞增殖情況。 5、所有入選者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靜脈血C反應蛋白(CR

10、P)濃度。 6、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應用SPSS10.0軟件系統(tǒng)分析,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1、外周血PBMC中的貼壁細胞在含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細胞介素4(IL-4)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3天后始出現(xiàn)樹突狀突起,培養(yǎng)7天后,培養(yǎng)細胞均勻分散在培養(yǎng)基中。各組外周血PBMC誘導的DC形態(tài)基本相同,DC相關分化抗原CD1a的表達率在90%以上。 2、

11、CHD患者與對照組DC表面均表達共刺激分子CD86,均可刺激T淋巴細胞強烈增殖,但CHD患者DC表面共刺激分子C86的表達增高,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的能力增強,與對照組比較(81.65±6.65vs58.25±5.76,1.18±0.27vs0.67±0.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CHD患者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達率與血C反應蛋白水平呈正相關(r=0.772,P=0.000); 3、培養(yǎng)基中依那普利終濃度

12、分別為1、10、100ng/ml時,CHD患者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達明顯降低(分別為75.30±5.12、66.85±4.14、58.80±5.31),對T淋巴細胞刺激的能力下降(A值分別為0.97±0.21、0.79±0.17、0.65±0.14),與不加用依那普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外周血PBMC中的貼壁細胞培養(yǎng)7天后,CHD患者、CHD患者應用依那普利后組與對照組外周血

13、PBMC在含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條件下培養(yǎng),均可成功誘導為DC,DC形態(tài)基本相同,均高表達DC相關分化抗原CD1a。 2、CHD患者與對照組DC表面均表達共刺激分子CD86,并且DC刺激T淋巴細胞強烈增殖,但CHD患者DC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達及刺激淋巴細胞增殖的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CHD患者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達與C反應蛋白水平呈正相關,說明CHD患者DC處于激活狀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