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雁3s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龍巖學院</b></p><p><b>  畢業(yè)論文(設計)</b></p><p>  題目: 3S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 </p><p>  2010年 6月1日</p><p><b>  龍巖學院</b></p>

2、;<p>  畢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p><p><b>  2010年1月8日</b></p><p>  3S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p><p>  【摘要】論文以連江縣城土地調查為例,主要研究3S技術在土地調查工作中的應用,有針對性地對土地調查的主要工作流程:底圖制作、地類調查、數據庫構建等開展研究。采用遙感影像

3、圖作為調查地圖,建立了詳盡的地類解譯標志,建立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數據庫結構。主要成果如下:</p><p>  1、系統(tǒng)分析了以遙感影像圖作為調查地圖,根據影響圖的特征在室內判讀影像圖的方法,并且介紹一些外業(yè)調查的準備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p><p>  2、由于遙感影像圖與實地情況有差別,而地類調查具有現(xiàn)勢性,所以提出了一些結合GPS的外業(yè)補測的方法。</p><

4、p>  3、介紹了數據庫的結構、作用,并且入庫前要做的準備工作。</p><p>  4、重點講述了外業(yè)調查的數據入庫時所要的一些操作,在CASS上的基本操作原則,轉入數據庫時要注意的問題,所要做的一些基本的檢查過程及問題的基本解決方法。</p><p>  5、最后把各個區(qū)域拼接起來形成完整數據庫所要注意的接邊問題。</p><p>  【關鍵詞】土地調查

5、遙感 數據庫</p><p>  The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p><p>  Lianjiang Land Investigation </p><p>  Resource engineering institute Major in 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6、;/p><p>  No. 2006090201 Name:Cai Haiyan Tutor:Chen Shaojie</p><p>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Land Survey in Lianjia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 is the application of 3S in the land surv

7、ey work. The article researches systematically on three main parts: the base map production, land investigation and the database.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is used as Survey Map;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signs are establis

8、hed; rational land-use database architecture is established.</p><p>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p><p>  1.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maps indoors on the basis of the Image Map Features are an

9、alyzed systematically,which uses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as survey map. Some Preparatio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re also introduced to improve efficiency.</p><p>  2.Methods of field data collection conbi

10、ned with GPS are propose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and the Reality ,and to keep such investigation “fresh”.</p><p>  3.Introducing the Databas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

11、e Preparations before inputing the data.</p><p>  4.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inputting the data of fieldwork .and basic operating principles on CASS in detail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during the pros

12、ess are also pointed out </p><p>  5.Explaning how to connect the data from each region seamlessly and make up a complete database.</p><p>  【Key words】 Land Survey Remote Sensing Database<

13、/p><p><b>  目錄</b></p><p><b>  1緒論1</b></p><p>  1.1選題背景和依據1</p><p>  1.2國內外土地調查的3S技術研究現(xiàn)狀1</p><p>  1.3研究目的及主要內容2</p><p

14、>  2 3S技術與土地調查中應用概述2</p><p>  2.1遙感(RS)2</p><p>  2.1.1遙感(RS)簡介2</p><p>  2.1.2遙感(RS)在二調中的應用3</p><p>  2.2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3</p><p>  2.2.1GPS簡介3</p&

15、gt;<p>  2.2.2GPS在二調中的應用3</p><p>  2.3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3</p><p>  2.3.1GIS簡介3</p><p>  2.3.2GIS在二調建庫中的應用3</p><p>  3 城鎮(zhèn)地類調查的實施4</p><p>  3.1遙感影像作為調查底

16、圖5</p><p>  3.1.1準備工作5</p><p>  3.1.2室內解譯5</p><p>  3.1.3外業(yè)—實地核實和補充調查6</p><p>  3.1.4遙感影像的判讀特征6</p><p>  3.1.5遙感影像解譯的方式6</p><p>  3.1.6連

17、江縣遙感影像判讀為例7</p><p>  3.2 GPS技術在地物補測中的應用8</p><p>  3.3基于GIS技術的數據庫研建8</p><p>  3.3.1利用GIS軟件組織空間數據8</p><p>  3.3.2數據庫的結構設計9</p><p>  3.3.3ArcGIS工具軟件在建庫中的

18、應用9</p><p>  3.4城鎮(zhèn)地類調查成果15</p><p><b>  4 總結17</b></p><p><b>  致謝18</b></p><p><b>  參考文獻18</b></p><p><b>  1

19、緒論</b></p><p>  隨著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完成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可是原有的土地信息已經很難滿足新形勢下節(jié)約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對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完成“十一五”規(guī)劃的任務,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具有重要意義。于是新一輪土地調查是必要的,查清城鄉(xiāng)每一塊土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具體情況,建立和完善

20、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tǒng)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xiàn)土地的信息化、網絡化管理,開展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p><p>  1.1選題背景和依據</p><p>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于2009年完成。調查的主要任務包括,農村土地調查、城鎮(zhèn)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并建立土地利用數據庫和地籍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調查信息的互聯(lián)共享。其中以地理信息系統(tǒng)

21、GIS、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技術GPS,簡稱為3S技術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已經日趨成熟;運用該技術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能大大提高土地信息獲取的效率和準確性,使土地信息的獲取、存儲、更新、傳輸和共享服務等手段更趨完善。此外,多年來國家已經開展的全國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土地資源概查、土地利用動態(tài)遙感監(jiān)測等一系列土地調查工作,形成了覆蓋全國區(qū)域的系列基礎圖件和資料。另外,全國目前有一半左右的省份開展了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更新調查為第二次全

22、國土地調查工作的全面開展和及時完成奠定了基礎。土地調查工作隨著3S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得以順利開展,3S的優(yōu)勢在于為土地調查提供豐富的數據源;科學地管理各種空間數據;方便野外調查;系統(tǒng)管理各種調查成果;為土地調查的順利開展提供便利;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調查成果精度等等。</p><p>  1.2國內外土地調查的3S技術研究現(xiàn)狀</p><p>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外就開始利用航空攝影測

23、量進行區(qū)域范圍內土地調查與制圖的研究。接下來人們開始探討利用遙感資料進行大范圍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制圖的可行性,包括發(fā)展適用于遙感數據特點的土地分類系統(tǒng)及分類方法問題。隨著衛(wèi)星觀測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衛(wèi)星遙感技術有可能在較大的地理區(qū)域內進行土地覆蓋的詳查與制圖。進入八十年代以后人們已在洲際范圍內利用氣象衛(wèi)星數據進行土地覆蓋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近二十年來隨著全球環(huán)境演變研究的深入開展,世界范圍內才開始綜合進行土地利用/覆蓋變

24、化(LUCC)研究。在國外,發(fā)達國家土地資源利用的調查與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是分開進行而且利用“3S”技術進行土地資源調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遙感影像的分類、處理及信息提取上,如:遙感影像的分類算法、圖像信息提取、混合像元分類、多傳感器多時相多波段分類等等。</p><p>  中國的遙感監(jiān)測工作起步較晚,從“六五”才開始采用航空遙感與航天遙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應用研究,完成了土地利用制圖的工作。中國在

25、“九五”期間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全球定位系統(tǒng)技術”作為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應用于資源、環(huán)境、災害等監(jiān)測工作中。時至今日,國土資源部已利用遙感監(jiān)測及遙感圖片開展了多次對開發(fā)區(qū)、及部分城市新增建設用地等情況監(jiān)測,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期的土地調查在技術上受到了遙感數據源和計算機軟硬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隨著衛(wèi)星和GIS技術的蓬勃發(fā)展,3S技術為土地調查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運用遙感技術能快速獲取土地利用信息,解決土地利用分布廣,變化

26、快等問題,而隨著存儲技術、網絡技術和GIS軟件技術的逐步深入,存儲信息的問題也逐漸得到改善,GIS能管理、分析和綜合多源、多時態(tài)、多層次土地調查信息,它的核心是將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對空間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對土地利用現(xiàn)狀進行有效地空間分析。GIS技術的進步及其相關軟件的成熟為管理土地調查數據、建設數據庫、開展決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p><p>  1.3研究目的及主要內容</p

27、><p>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是國務院部署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自2007年7月1日全面部署啟動以來,各地認真組織,扎實推進,調查工作總體進展順利。但還存在工作進展不平衡、少數地區(qū)調查工作進展滯后、對上報土地調查數據有顧慮等問題。上述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下一步工作的進度和質量。為按時、保質完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已經協(xié)調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范

28、和國家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行業(yè)標準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城鎮(zhèn)地籍數據庫標準》、《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國家級核查技術規(guī)范》等等。3S技術在土地調查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優(yōu)勢,大大節(jié)省了土地調查的經費投入,保障了土地調查的成果精度。本文以標準和規(guī)范為參照,從技術的角度來研究3S技術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p><p>  

29、一、3S技術及其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p><p>  3S技術是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tǒng)(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統(tǒng)稱,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wèi)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

30、播和應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土地調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數量、質量、分布、權屬、利用現(xiàn)狀、動態(tài)變化和規(guī)律的一項技術和管理措施。土地利用現(xiàn)狀的常變特性要求及時對土地利用現(xiàn)狀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和數據更新。計算機與網絡技術、RS、GPS與GIS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土地資源調查、監(jiān)測、評價與研究工作方式,帶動土地資源管理進入到現(xiàn)代化、科學化的新時代。將“3S”高新技術與國土資源現(xiàn)代化管理相結合,發(fā)展直接服務于土地資源管理的“3S”產業(yè)化技術與方法體系,

31、形成航天、航空遙感與地面調查相結合的土地資源動態(tài)遙感監(jiān)測技術體系,并與土地資源變更調查相結合,制定出統(tǒng)一的土地資源動態(tài)遙感監(jiān)測技術標準與規(guī)范是非常必要的。</p><p>  二、3S技術在地類調繪中的應用</p><p>  “3S”技術在土地調查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不同的地區(qū)采用的模式不盡相同,但GIS、RS、GPS這3種技術手段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利用RS發(fā)現(xiàn)變更地塊,GPS

32、作為RS的輔助手段進行野外測量,二者所獲取的變更信息導入GIS,GIS利用空間數據庫技術可以把圖形(圖像)與屬性數據的管理一體化,并允許存儲和分析處理多種性質的數據?,F(xiàn)有GIS能夠對矢量數據、影像數據和文檔進行綜合管理,隨心所欲地實現(xiàn)各種數據的空間疊加、無縫拼接、分析處理,并按要求進行輸出。</p><p>  2 3S技術與土地調查中應用概述</p><p><b>  2.1

33、遙感(RS)</b></p><p>  RS是指從高空或外層空間接收來自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的電磁波信息,并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掃描、攝影、傳輸和處理,從而對地表各類地物和現(xiàn)象進行遠距離控測和識別的現(xiàn)代綜合技術。</p><p>  2.1.1遙感(RS)簡介</p><p>  遙感技術已經在很多的領域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例如,在大比例尺的遙感圖像上,可以

34、直接統(tǒng)計煙囪的數量、直徑、分布以及機動車輛的數量、類型,找出其與燃煤、燒油量的關系,求出相關系數,并結合城市實測資料以及城市氣象、風向頻率、風速變化等因數,估算城市大氣狀況。同樣,遙感圖像能反映水體的色調、灰階、形態(tài)、紋理等特征的差別,根據這些影像顯示,一般可以識別水體的污染源、污染范圍、面積和濃度。另外,利用熱紅外遙感圖像能夠對城市的熱島效應進行有效的調查。</p><p>  2.1.2遙感(RS)在二調中的

35、應用</p><p>  RS用于實時、快速地提供大面積地物及其周邊環(huán)境的幾何與物理信息及各種變化參數,其對地觀測的海量波譜信息為目標識別及科學規(guī)律的探測提供了精確的定性和定量數據,RS是獲取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極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向多種傳感器、多級分辨率、多光譜段和多時相為一體的方向發(fā)展,并將與GPS、計算機等技術更好地結合,從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信息量來獲取對地觀測數據。

36、遙感的影像圖的還可以作為地類調查的底圖。</p><p>  2.2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p><p>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wèi)星導航與定位系統(tǒng)。GPS是由空間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戶設備等三部分構成的。</p><p>  2.2.1GPS簡介</p>&

37、lt;p>  GPS測量技術能夠快速、高效、準確地提供點、線、面要素的精確三維坐標以及其他相關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動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廣泛應用于軍事、民用交通(船舶、飛機、汽車等)導航、大地測量、攝影測量、野外考察探險、土地利用調查、精確農業(yè)以及日常生活(人員跟蹤、休閑娛樂)等不同領域。</p><p>  2.2.2GPS在二調中的應用</p><p>  GPS主要

38、用于實時、快速地提供目標的空間位置,具有定位的高度靈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3維坐標、全天候作業(yè)、操作簡便以及全球連續(xù)覆蓋等特點,已成為獲取現(xiàn)勢空間數據的重要手段,廣泛應用于土地資源調查和空間定位數據的采集。GPS在土地調查中主要應用于控制測量,變更圖斑空間信息記錄和外業(yè)補測工作。</p><p>  2.3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p><p>  GIS(Geographic Inf

39、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統(tǒng),是利用現(xiàn)代計算機圖形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用以輸入、存儲、編輯、分析、顯示空間信息及其屬性信息的地理資料系統(tǒng)。</p><p>  2.3.1GIS簡介</p><p>  GIS是一個專門管理地理信息的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它能分門別類、分級分層地去管理各種地理信息;將它們進行各種組合、分析、再組合、再分析等;還能查詢、檢索、修改、輸出、更新等。地

40、理信息系統(tǒng)還有一個特殊的“可視化”功能,就是通過計算機屏幕把所有的信息逼真地再現(xiàn)到地圖上,成為信息可視化工具,清晰直觀地表現(xiàn)出信息的規(guī)律和分析結果,同時還能在屏幕上動態(tài)地監(jiān)測“信息”的變化。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現(xiàn)已在資源調查、數據庫建設與管理、土地利用及其適宜性評價、區(qū)域規(guī)劃、生態(tài)規(guī)劃、作物估產、災害監(jiān)測與預報、精確農業(yè)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p><p>  2.3.2GIS在二調建庫中的應用</p>

41、<p>  在土地調查中,GIS軟件主要用于完成內業(yè)工作,如基礎信息的錄入與匯總、編輯與整理、數據轉換、調繪成果轉繪、土地面積量算、線狀地物和零星地類面積扣除、田坎系數測定、坡度圖制作與耕地坡度分級、各項成果圖制作、表格數據統(tǒng)計輸出等。</p><p>  3 城鎮(zhèn)地類調查的實施</p><p>  “3S”技術3S技術是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

42、系統(tǒng)(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統(tǒng)稱,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wèi)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隨著技術不斷的發(fā)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p><p>  本次調查對象為福州市連

43、江縣,連江縣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福州市東北部,東臨臺灣海峽,西與晉安區(qū)接壤,南與馬尾區(qū)相連,北與羅源交界??h城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要地形為平原和小丘陵,敖江從縣城南部自西向東方向穿過(敖江:為福建省獨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城區(qū)地勢平坦,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無霜期達326天,年均氣溫在16~20℃,年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相對濕度約77%。其包括

44、建成區(qū)包括鳳城鎮(zhèn)、敖江鎮(zhèn)、江南鄉(xiāng)東至敖江鎮(zhèn)毗屯村、浦下村;西至敖江鎮(zhèn)小灣村;南至江南鄉(xiāng)魁岐村;北至敖江鎮(zhèn)上山村。面積約20km2,具體見圖3-1。</p><p><b>  圖3-1連江遙感圖</b></p><p>  3.1遙感影像作為調查底圖</p><p><b>  3.1.1準備工作</b></p&g

45、t;<p>  室內解譯前收集與調查區(qū)域有關的資料,如以往的土地調查資料、土地利用數據庫、交通資料、水利資料等,作為室內判讀的參考資料。將原有的數據庫與遙感影像進行對照比較,判讀,標識出變化信息,如圖3-2所示:</p><p><b>  圖3-2變化信息圖</b></p><p>  圖中的紫色為變化的線狀地物,紅色區(qū)域為變化的塊狀地物。</p

46、><p><b>  3.1.2室內解譯</b></p><p>  運用各種解譯方法,依據建立的解譯標志在調查底圖上,依據影像對權屬界線進行調整標繪。從影像中判讀各種地類并標繪,對影像不夠清晰或室內無法判讀的地類,以及線狀地物寬度,由野外補充調查。</p><p>  3.1.3外業(yè)—實地核實和補充調查</p><p> 

47、 外業(yè)核實之前,首先要計劃核實和路線、重點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既要對內業(yè)解譯內容進行全面核實和補充調查,保證成果質量,又要突出重點,提高工作效率,發(fā)揮內業(yè)解譯的作用。</p><p>  3.1.4遙感影像的判讀特征</p><p>  像片上的地物影像與實際地物目標在形狀大小、色調、陰影、紋理、布局和位置等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就是根據這些特征去識別和解譯各種地類,這些特征稱之為判讀特

48、征或判讀標志不同地類的影像由于幾何特性和物理特性,地面分辨率的不同所構成的判讀特征有很大差異。</p><p><b>  (1)影像形狀特征</b></p><p>  影像的形狀是指地物在調查底圖上表現(xiàn)出來的外部形態(tài)、結構和輪廓,一般來說,地物頂部形狀與其在調查底圖上的影像是相同的或是相似的,從地物的外形就可以識別其影像人工地物通常呈現(xiàn)出較規(guī)則幾何形狀,如房屋,機

49、場,操場等。</p><p><b> ?。?)影像大小特征</b></p><p>  調查底圖上的影像除去形狀特征外,還有大小之分。在同一調查底圖上,根據地物影像的形狀及其大小,可以較準確地識別出不同的地類如廠房和居民地,池塘和湖等,它們在其他特征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可是從大小上可以判斷。</p><p> ?。?)影像色調和色彩特征</

50、p><p>  由影像的色調、色彩所構成地物的影像特征是解譯常用而又重要的解譯標志,不同地類在影像上會呈現(xiàn)出深淺不同的色調和色彩,影像的色調和色彩決定于物體的顏色、亮度、含水量等。由于人眼分辨色彩的能力比分辨黑白影像的能力高得多,因此采用彩色影像調繪比黑白影像調繪具有易識別地類的優(yōu)勢。</p><p><b>  (4)影像陰影特征</b></p><

51、p>  陰影對突出地面物體的解譯很有幫助,但是有時陰影也會對判別地物造成不好的影響。陰影中分為本影和落影。落影就會對解譯造成不良影響,如高大建筑物有時會遮蓋小的地物,山體的陰影可能會誤認為有植被覆蓋等。而本影對解譯工作有幫助,如汽車未被太陽直射的部分形成的影子,加強了汽車的立體感。因此,在解譯有陰影的地物時,一是要仔細分析解譯,二是要到實地確認,以保證調繪的準確和精度。</p><p> ?。?)影像相互關

52、系位置特征</p><p>  根據實地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影像的分析判別,解譯那些影像不清晰的地物。通過判斷它們的相互邏輯關系可以確定屬性值,如水田中要有水渠。</p><p>  3.1.5遙感影像解譯的方式</p><p>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是室內目視解譯和直接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與調查底圖套合解譯及標繪。</p><p>&

53、lt;b> ?。ㄒ唬┠恳暯庾g</b></p><p>  目視解譯方法主要有直判法對比法鄰比法動態(tài)對比法邏輯推理法這幾種方法在具體工作中很難完全分開總是交錯在一起的只不過在解譯過程中某一方法占主導地位而已具體如下:</p><p><b>  (1)直判法</b></p><p>  指直接通過遙感影像的解譯標志,就能確定地物

54、存在和屬性的方法。一般具有明顯形狀、色調特征的地物和自然特征,例如高速路,河流,森林等均可以采用直判法辨認。</p><p><b> ?。?)對比法</b></p><p>  指將要解譯的遙感影像與另一已知的遙感影像應當在種類相同、成像條件、季相等條件基本相同情況下進行對比分析,以獲取判譯結果。</p><p><b> ?。?)

55、鄰比法</b></p><p>  在同一幅遙感圖像或相鄰遙感圖像上進行鄰近比較,從而區(qū)分出不同地物的方法,稱為鄰比法。這種方法通常只能將地物的不同類型界線區(qū)分出來,但不一定能識別地物的屬性。只用鄰比法時,要求遙感圖象的色調或色彩保持正常鄰比法最好是在同一圖像上進行。</p><p><b>  (4)動態(tài)對比法</b></p><p&

56、gt;  利用同一地區(qū)不同時相成像的遙感影像加以對比分析,從而了解地物與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情況稱為動態(tài)對比法,這種方法對自然動態(tài)的研究尤為重。如沙丘移動、泥石流活動、河道變遷、河岸沖刷、用地年度變化等。</p><p><b> ?。?)邏輯推理法</b></p><p>  借助各種地物或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用邏輯推理法,間接判斷某一地物或自然現(xiàn)象的存在及其屬性。例如

57、:當發(fā)現(xiàn)河流兩側有小路通至岸邊,則可以推斷該處是渡口。</p><p>  (二)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與調查底圖套合解譯及標繪</p><p>  該方法是直接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數據庫數據,與調查底圖套合,從影像中判讀地類,并標繪在底圖上。當原圖圖斑或線狀地物與影像一致時,可直接利用原圖的線劃和地類屬性。當原圖圖斑或線狀地物與影像不一致時,在影像上能夠判讀的地類以影像為準進行標繪;對影像

58、不清晰或無法判讀的地類和線狀地物,標記出來由野外補充調查確定。此次調查有的縣(市)原有的土地利用數據庫數據較新,變化不大的,可采用數據庫與調查底圖套合解譯及標繪的解譯方法。采用室內目視解譯。</p><p>  3.1.6連江縣遙感影像判讀為例</p><p>  如圖3-3、圖3-4:</p><p>  圖3-3連江部分變化圖斑(a)</p>&l

59、t;p>  圖中紅色的圖斑就是經過套圖確定出來的變化圖斑,根據上文所提到的方法,觀察它的形狀大小可以基本確定其中含有學校,廠房等。山頭上的裸露的地塊,根據顏色,可以基本判定為山頭的采土區(qū)。</p><p>  圖3-4連江部分變化圖斑(b)</p><p>  圖中紫色的線狀地物為變化的山路,紅色地塊與周圍的植被有明顯的區(qū)別,圖上解譯不出具體是什么植被,可以到實地中確定。</p

60、><p>  3.2 GPS技術在地物補測中的應用</p><p>  由于遙感圖像的獲取時間與進行土地調查的時間有一定的差距,即圖像現(xiàn)勢性的限制。因此進行地物補測工作是必要的。地物補測就是將實地相對DOM發(fā)生變化的部分補測到DOM上。地物的補測一定要滿足精度要求,通常采用GPS實地測量的方式來進行更新。GPS地物補測指用GPS獲得補測點位坐標的方法。在土地管理調查中,GPS可以用于布設作為補

61、測依據的控制點,用其他形式進行補測。其次直接用GPS補測。將獲得變更圖斑主要拐點的坐標,標繪到土地管理調查工作底圖上,按實地界線走向連接拐點。GPS補測精度高,使用于任何情況的補測。</p><p>  3.3基于GIS技術的數據庫研建</p><p>  土地調查的成果要進行整理、匯總,最終存儲在數據庫中。數據庫的成果既是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將來土地利用和規(guī)劃的第一手資

62、料。空間數據是土地調查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空間數據的處理和組織需要在遙感和GIS軟件中進行,GIS軟件也為數據庫的結構設計提供了便利。</p><p>  3.3.1利用GIS軟件組織空間數據</p><p>  空間數據是土地調查數據庫的主體,空間數據的組織主要依靠GIS軟件進行組織管理。在空間上,數據要組織成邏輯上無縫的一個整體,空間坐標定位的基礎上進行相互疊加和套合。在物理存儲上

63、可以把連續(xù)的實體分離到不同的存儲空間和存儲單元中進行存儲。數學基礎和內容是空間數據組織管理的前提。統(tǒng)一的數學基礎是進行數據匯總統(tǒng)計的關鍵,數學基礎不統(tǒng)一會造成匯總的混亂,甚至出現(xiàn)統(tǒng)計錯誤。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坐標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標系”,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地圖投影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分帶方式為:1:2,000標準分幅按1.5°分帶(可任意選擇中央子午線);1:5,000、1:10,000標準分幅

64、按3°分帶;1:50,000標準分幅按6°分帶。當基礎圖件與數據庫的坐標系不一致時,需要進行坐標系轉換;當涉及跨帶時,需要進行投影變換,統(tǒng)一為同一中央經線;1∶50000比例尺數據采集四個內圖廓點和至少二十五個均勻分布的公里格網點作為坐標變換控制點;1∶5000-1∶10000比例尺數據采集四個內圖廓點和至少五個均勻分布的公里格網點作為坐標變換控制點;根據數據跨帶情況,選擇任意中央經線方法或投</p>

65、<p>  3.3.2數據庫的結構設計</p><p>  數據庫的結構設計是土地調查成果有效組織管理的關鍵,數據庫的結構指數據庫的體系結構和數據庫的邏輯結構兩個方面。</p><p>  數據庫的體系結構指數據庫在縱向上的構成情況。土地調查數據庫涵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數據庫。其中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是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體系的基礎;市(地)、省、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庫以縣

66、級數據庫為基礎集成整合而成。土地調查數據庫體系結構如下圖3-5。</p><p>  圖3-5土地調查數據庫體系結構圖</p><p>  數據庫的邏輯數據結構是用戶所看到和使用的數據庫結構,邏輯數據層表示了一個或一些特定用戶使用的數據集合,即邏輯記錄的集合。減少數據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統(tǒng)相比,由于數據庫實現(xiàn)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余,維護

67、了數據的一致性。建設合理的數據庫邏輯結構有利于保障數據的獨立性。利用數據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lián)系。保證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p><p>  3.3.3ArcGIS工具軟件在建庫中的應用</p><p>  連江某一街坊地類調查匯總入庫的過程如下:</p><p>  在入庫前要收集外業(yè)調查的數據,在南

68、方CASS軟件中先進行處理,留下所需要的圖層,導入到ArcGIS中,拓撲檢查,最后錄入屬性值。過程基本如下:</p><p><b>  1、先將道路閉合</b></p><p><b>  閉合單位范圍,</b></p><p><b>  建筑物內通道刪除</b></p><p

69、>  公園與綠化閉合,一般要補充地類界</p><p>  過程如圖3-6、圖3-7:</p><p><b>  圖3-6處理前的圖</b></p><p><b>  圖3-7處理后的圖</b></p><p>  2、保留圖層jmd,dldw,dlss,sxss補充地類界,街坊界。<

70、;/p><p>  然后圖層在CAD上檢查、懸掛點。如圖3-8:</p><p>  圖3-8檢查懸掛點圖</p><p>  轉到ArcGIS中拓撲檢查(線)、線沒有重疊,線沒有懸掛點。過程如圖3-9、圖3-10:</p><p><b>  圖3-9拓撲操作</b></p><p>  圖3-10

71、拓撲檢查結果</p><p>  構面——要反復驗證構面效果,如果不合適,要補充地類界。</p><p>  檢查面拓撲,面沒有重疊,面沒有縫隙。</p><p>  3、將小圖斑進行融合,可以用工具包里的data management tools——generalization——eliminate進行融合</p><p>  處理cad圖

72、層的annotation層,保留房屋結構和獨立地物的注記,其他注記不要</p><p>  將注記偏移一定距離后,轉換到ArcGIS格式,</p><p>  連接點面關系,作為面屬性。</p><p>  4、將檢查完成后面進行賦予屬性值</p><p>  添加5個字段,dldm,kcdldm1,kccs1,kcdldm2,kccs2.對

73、調查的事物附上屬性</p><p>  先附單位、公園與綠化、道路、街巷、然后沿街的店面,最后是居民地。</p><p>  5、在gis上檢查面上的屬性是否有誤。</p><p>  在GISACCESS上輸入代碼,進行數據統(tǒng)計。并且制作成excel表格。</p><p><b>  地類匯總代碼如下:</b><

74、/p><p>  Up date dltb set kccs2=0 where kccs2 is null</p><p>  Up date dltb set zdmj=0,kcdlmj1=0,kcdlmj2=0</p><p>  Up date dltb816 set kcdlmj1=shape_area*(kccs1/fwcs)where fwcs>0&l

75、t;/p><p>  Up date dltb set kcdlmj2=shape_area*(kccs2/fwcs)</p><p>  Up date dltb set zdmj=shape_area-kcdlmj1-kcdlmj2</p><p>  SELECT dldm,sum(zdmj)</p><p>  FROMdltb_1<

76、;/p><p>  GROUPBYdldm;</p><p>  SELECTkcdldm1,sum(kcdlmj1)</p><p>  FROMdltb_1</p><p>  GROUPBYkcdldm1;</p><p>  SELECTkcdldm2,sum(kcdlmj2)</p><p&g

77、t;  FROMdltb_1</p><p>  GROUPBYkcdldm2;</p><p><b>  房屋層數代碼如下:</b></p><p>  UPDATE dltb set fwcs= val(right(text_,len(text_)-1))</p><p>  WHERE len(text_)>

78、;1;</p><p>  Up date dltb set fwcs=1wherelen(text_)=1;</p><p>  6、最后此街坊的入庫成果如下圖3-11、圖3-12、圖3-13:</p><p><b>  屬性表如下:</b></p><p>  圖3-11此街坊入庫配準圖</p>&l

79、t;p><b>  圖3-12屬性列表</b></p><p><b>  圖3-13統(tǒng)計表</b></p><p>  3.4城鎮(zhèn)地類調查成果</p><p>  由于調查范圍較大,所以宜采用分成幾個子街坊分別進行如上處理,用最后處理好的子數據庫進行拼接,首先在ArcCatalog選中一塊圖斑作為基地,然后右鍵l

80、oad——load data,選出要加入的圖塊,并且檢查各屬性值是否一致,匹配成一致即可。在這過程中會遇到坐標系的轉換問題,即兩塊圖斑的坐標系要一致才可進行拼接。首先在Arcmap中將要修改的圖斑打開,繼而打開工具包,data management tools——features——投影+投影轉換,選擇相對應的帶數即可。(以上此過程只是根據連江縣具體問題的基本操作,實際上數據庫坐標系的轉化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理論分析亦可作為一個研究

81、課題,本文作者對此只是初步了解,不做具體分析)在接邊時注意,每個圖斑要留有一定的重合部分,拼接完之后要進行拓撲檢查。</p><p>  最后連江縣城的數據庫可建成如下圖3-14、圖3-15:</p><p>  圖3-14連江入庫局部成果圖</p><p>  圖3-15連江入庫整體圖</p><p><b>  4 總結<

82、/b></p><p>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這次調查的目的是切實查清我國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查清我國的基本農田,并建設可以長期更新的土地利用數據庫。3S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土地調查工作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方便了土地調查工作的順利快速開展,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綜上所述,土地調查工作是一個復雜、龐大的工程。本文概述了3S技術在連江土地調查工作中的應用,基本說明了地類調查的一個過程,而這

83、只是二調的一個內容,還有地形建庫、基本農田分等定級等內容,其中3S技術的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只是作為一個例子,其中的操作根據個人知識能力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由于本人知識能力有限,因此缺憾和漏洞不免出現(xiàn),請各位老師多多指點。</p><p><b>  致謝</b></p><p>  時光如流水,轉眼間四年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回首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我的心中充滿了感

84、激。在這里,我想對那些在學習生活中曾給予過我關心、幫助和支持的人們表達我最衷心的謝意。</p><p>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陳紹杰副教授,本論文從最初的選題、設計和操作,到論文的結構安排和撰寫、修改和定稿的整個過程中,都傾注著導師的一片心血。導師淵博的學識、開闊的思維、忘我的敬業(yè)精神、及豁達的為人處事態(tài)度在這些年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p><p>  感謝龍巖學院教會我知識,給予我關

85、心照顧的老師們;感謝給我?guī)椭耐瑢W們,給我的大學生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這里,還想向我的父母表達我最深厚的謝意,一直以來他們對我的支持和鼓勵,感謝他們?yōu)槲宜龅囊磺?</p><p>  最后,還要特別感謝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為本文審閱的各位老師。</p><p><b>  參考文獻 </b></p><p>  [1] 史賽賽,

86、李萌,張培.3S集成技術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的應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p><p>  http://www.paper.edu.cn </p><p>  [2] 黃偉生,王立豐,盧志民.GPS技術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研究.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9,32(5):105-106

87、 </p><p>  [3] 周淑虹.遙感影像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江西測繪.2009.79(3):46-48</p><p>  [4] 杜施.遙感技術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國土資源導刊.2007.5.34—37</p><p>  [5] 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fā)[2009]10號.

88、2009-02-04</p><p>  [6] 陳勇.土地利用變化機制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湖北農業(yè)科學,2003,21(l):15-17</p><p>  [7] 潘耀忠.陳志軍,聶娟等.基于多源遙感的土地利用動態(tài)變化信息綜合監(jiān)測方法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2,17(2):182-187</p><p>  [8]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

89、二次去昂過土地調查培訓教材.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p><p>  [9] 李秀彬.全球環(huán)境變化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J].地理學報,1996,51(6):553-557</p><p>  [10] 李仲勤.縣級土地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數據庫設計.蘭州鐵道學院學報,1997,16(3):25-28</p><p>  [11] 王曉棟.運用3

90、S技術建立包頭市郊區(qū)縣土地利用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庫.遙感技術與應用,1999,14(2):21-26</p><p>  [12] 潘瑜春,鐘耳順,梁軍.空間數據庫技術在土地信息系統(tǒng)中的應用.計算機應用,2002,05(22):67-69</p><p>  [13] Justin D Paola,Robert A.The effect of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o

91、n a multi-spectr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P ERS,1997,63(5):53 5-544.</p><p>  [14] Paul M.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and GIS Technologies for Land cover and Land UseMapping.</p><p>

92、;  [15] 中國地理信息網2007-12-22 新聞來源:http://rsking.bokee.com/viewdiary.19972756.htm</p><p>  [16] 戴昌達,姜小光,唐伶俐,遙感圖像應用處理與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p>  [17] 仇大海,遙感應用研究.中國地質大學碩士論文,2008(5)</p><p&g

93、t;  [18] 吳良霞,沈大江.基于工作流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4,(5)21:73一76.</p><p>  [19] 黃世秀.基于工作流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合肥工業(yè)大學, 2004,(4),24一36</p><p>  [20] 地籍管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測評結果公告.中國土地科學.2002.2,43一67</p><p>

94、;  [21] 楊猛.工作流管理系統(tǒng)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一基于組件式地理信息系統(tǒng)與工作流技術的集成.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4).</p><p>  [22] 吳良霞,沈大江.基于工作流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4,(5)21:73一76.</p><p>  [23] 陳育才,張杏清.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技術方案探討.地礦測繪,2006,21(2):3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