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國新聞傳播學者的理解與構想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全球化:中國新聞傳播學者的理解與構想</p><p>  中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是一個艱難的轉型。轉型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1999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因為就在該年,中美簽訂了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xié)議,意味著中國入世的最大障礙已經消除,并最終于2001年正式成為WTO的成員。在這樣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媒介研究到底作出哪些回應?有什么樣的觀點?為此,筆者瀏覽了

2、1999~2001年的《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xiàn)代傳播》和《國際新聞界》上的文章,試圖對此作一點探討。本文在方法上不采用嚴格的內容分析,而是以文本閱讀和闡釋為手段。這樣做在科學性上可能要稍遜一籌,但其長處是有利于展示一些深層次想法和觀念。 </p><p>  關于2000年的新聞學研究,有學者曾總結道,WTO和中國新聞傳播業(yè)的關系,還未全面展開,⑴但據(jù)說到了2001年,這方面的文章有二十多篇。⑵就我

3、看到的這4種雜志,3年來從新聞傳播角度直接探討WTO的文章,數(shù)量少得可憐(粗略統(tǒng)計,約為6篇),根本不占中心地位,這多少使人感到意外。不過,有關“全球化”以及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卻是一個主要熱點(二十來篇)。也許在中國的新聞傳播學者看來,加入WTO乃至世貿組織本身,只是“全球化”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因此,從后者切入而不是前者,更能反映中國媒介面臨的情勢。當然,也不排除由于當時中國加入WTO的正式協(xié)議文本尚未公開,與其費心猜度,自縛手腳,還不如以

4、“全球化”為視點,使之更具靈活的闡釋空間。 </p><p>  全球化在各學科的研究中扮演著兩個角色:一是作為分析和研究的對象,二是作為分析和研究的背景。前者的全球化是一個客觀實在,是活生生的、發(fā)生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產生的沖擊、影響和相應的不同反應,是具象的。后者的全球化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認識方法,是人們認識問題的工具或者參照系,同時也可以成為各個學科對話和合作的一個基本前提。⑶下面我們就以此為框

5、架,首先看一下新聞傳播學中的“全球化”研究。 </p><p>  新聞傳播全球化研究 </p><p>  把全球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客觀實在的具象研究,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數(shù)量并不多,視野單一,主要是關注西方尤其是美國媒介的發(fā)展變化及其影響。它們或立足于宏觀,透視跨文化傳播的機制、作用及對全球傳播生態(tài)的沖擊,⑷資本的大規(guī)模跨國運動所造成的跨文化傳播之不平等,⑸甚至稱為是一種“文化逆差”現(xiàn)象。

6、⑹也有分析互聯(lián)網和全球化的內在關系,認為互聯(lián)網和跨國公司的結合,已經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擬的“全球化”空間――商人共和國,這不僅使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和國家,而且會進一步打破有關國家、民族、種族、性別等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⑺可也有學者以為,此種超出地理疆域的空間,將同行政管理權限形成矛盾。⑻另兩篇談傳播技術的文章則提出,新傳播技術發(fā)展,已形成“對發(fā)展中國家對外主權的挑戰(zhàn)”⑼和文化帝國主義。⑽也有文章專門聚焦于美國,透視其媒介產業(yè)政策的變化,特別是《19

7、96年電訊法》的頒布,導致廣電業(yè)、廣電業(yè)和與其他產業(yè)的兼并、整合,并日益借規(guī)模優(yōu)勢走向全球化,⑾試圖在全球確立美國利益。⑿也有的展示作為一個巨大利潤工業(yè),美國廣電業(yè)在上世紀最后20年,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組,使之運行機制、結構和范式均發(fā)生了變化。⒀此外,還有三篇討論時代華納和美</p><p>  把以上文章排列起來看,大致呈現(xiàn)以下共同特點:第一,以西方的媒介,尤其是美國的媒介為研究對象;第二,重點是媒介集團(跨

8、國公司),尤其是新近實行兼并的大媒介集團;第三,最終關注這些集團對世界,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為了能更清楚地說明問題,讓我們看看另外兩篇有關傳播理論演變的文章。它們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其側重點和切入角度,竟是驚人的類似。一篇梳理了傳播與國家發(fā)展研究中的不同研究路徑,說明在世界體系的單極化和多極化的矛盾愈加明顯的情形下,傳播和國家發(fā)展的關系問題顯得更加重要和敏感,從而引發(fā)出對發(fā)展中國家相應的文化策略和傳播觀念的思考。⒂另一篇則從“媒介帝國

9、主義”理論入手,認為自19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化”與傳播霸權的討論,需要再度引起對“媒介帝國主義”理論的重視和思考。⒃出現(xiàn)這種不謀而合的思路絕非偶然,把這兩篇文章和上面提到的文章相比照,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的研究者無疑是循著同一方向的。 </p><p>  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方面。西方那些技術和資本雄厚的媒介集團既是全球化的伴生物,也是全球化的推進力量。所以,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者首先把目光投注到西方的媒介集團

10、,對于它們的最新進展以及可能帶來的后果,表露出關切和警惕,是有其道理的。可是有道理并不等于完全正確。因為這樣的目光,也會限制了研究者的視野,從而影響到對“全球化”的更為全面的理解。可惜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還沒有進入他們的思考范圍。 </p><p>  上述這種對媒介集團的關切與警惕,同樣在另一個研究熱點――網絡傳播研究上反映出來。就1999年看,網絡研究都是從技術層面出發(fā),眼光所到多是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并為此歡

11、欣鼓舞。網絡傳播使得傳統(tǒng)傳播中的“把關人”變成了“網絡資訊人”,網絡傳播的接收者也更加主動和具個性化,⒄網絡是傳播的“新的里程碑”。⒅大眾傳媒雖受到挑戰(zhàn)但機遇尚存,甚至可能向網絡業(yè)進軍。⒆當然,傳統(tǒng)新聞傳播的諸方面都會因此發(fā)生變化,⒇但只要報紙做到大眾需求和小眾(甚至個人)需求兼顧,成為服務的媒體和受眾參與的媒體就可轉危為安。[21]網絡電視和網上廣播在技術上已成為現(xiàn)實,但還無法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的廣播電視。[22]在討論中也引起了小小的爭論

12、,對于網絡傳播在性質上是否屬于虛擬存在不同看法[23]。恰在此時,有人迎面潑了一盆冷水:因特網是“自由與控制并存”,甚至“網上的‘民主’威脅‘自由’”。[24]這盆“冷水”在2000年化為一股不小的“水流”,使原有的歡聲笑語受到一定抑制。有人認為,網絡傳播會產生信息差距和兩極分化,使網絡民主變成少數(shù)人的特權。[25]所謂自由,只是關于互聯(lián)網的一個神話。[26]不僅如此,2000年的網絡研究已擴展</p><p>

13、  網絡研究從2000年開始的這種轉變,與前面所述“全球化”中的文化帝國主義等研究,在時間上有暗合之處。如果這尚屬巧合,那么從邏輯上說,有其必然性。因為跨國媒介的特點,在于擁有資金和多種媒體,在網絡技術上也占優(yōu)勢。中國學者所注意的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合并,就是一例。既然如此,網絡的研究最后與之合流,恐怕也是勢所難免。 </p><p>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播業(yè)研究 </p><p>  

14、再看第二個層次的研究,即把“全球化”作為基本的認識方法、視角或者說背景。此類研究的重點,就是把中國的媒介和傳播納入到“全球化”中進行審視,并展示其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需要說明,之所以把這類研究,歸之于第二個層次而不是第一個層次,在于它們幾乎全是學者自己的估計、預測乃至想象,雖言之成理,尚無法檢驗。不像對西方媒介的描述,是已經存在的現(xiàn)象,有具體的數(shù)據(jù)和事例。 </p><p>  既然媒介集團是“全球化”的核心,那

15、么,挑戰(zhàn)就是“如何同西方超級媒介集團競爭”,這種競爭“不僅是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而且是資本、設備和技術、傳播人才的競爭”。不少學者都認為要積極應戰(zhàn),“不能立足于堵”,要做好全面開放和競爭的準備。要了解規(guī)則,利用和適應規(guī)則,下決心建立一個開放、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聞傳播體系。[37]如果說,上述的應對是立足于挑戰(zhàn)的嚴峻,需要人為努力,那么,有些學者卻是充滿樂觀的激情,“在經濟全球化中,各國不同文化的傳播與碰撞,凸現(xiàn)出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內在活力和人

16、文價值,成為解決文化沖突和醫(yī)治各種社會疾患可資借鑒的良方之一”。不僅如此,媒介的全球化可以使知識激增,“形成了多維性信息的強勢,真理自然顯露出來”。[38]似乎只要順乎“全球化”發(fā)展,良好結果就自然顯現(xiàn)。樂觀情緒同樣閃現(xiàn)在大眾傳播與經濟、貿易全球化的關系看法中。“大眾傳播對國際貿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國際貿易交易對象與范圍的廣泛性豐富了大眾傳播的內容與效果,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39]“經濟全球化呼喚經濟新聞傳播全球化”,中

17、國經濟新聞應當走向世界。[40]大眾傳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41] </p><p>  相比之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際傳播的討論,就顯得比較冷靜。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一樣,中國面臨落后的技術、弱勢的語言、相對傳統(tǒng)的傳播理念和較窄的傳播渠道等困難。[42]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信息傳播全球化,對中國陳舊的宣傳思維模式、宣傳話語等形成了嚴重挑戰(zhàn)。[43]所以,要重新確定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策略。[44]發(fā)展中

18、國家要在信息開放中進行疏導,推出并強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傳播內容,并建立地區(qū)性信息傳播聯(lián)盟,共同合作抵御強勢國家的沖擊。[45] </p><p>  由于已親身領略外來影視的沖擊,所以,中國影視藝術學者們認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存在著單向的不平等的傳播擴張。因而,他們或以事實為據(jù),提出要用最現(xiàn)代的語言體現(xiàn)最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處理好民族化和國際化的關系,從而進入國際主流市場?;蛞苑▏?/p>

19、“文化反彈”理論為據(jù),強調在認清外來影視文化優(yōu)劣的基礎上,在文化觀念、影視機制運作和影視具體操作層面,確立自己的影視文化戰(zhàn)略。[46] </p><p>  很容易看出,當“全球化”成為一種認識框架和背景時,中國的新聞傳播學者幾乎無一例外地運用“機遇和挑戰(zhàn)”的既定話語結構,區(qū)別僅在于論述中對此二者的偏重不同。另一個特點是,無論是挑戰(zhàn)還是機遇,大多數(shù)文章都不是建立在充分的調查或資料數(shù)據(jù)基礎上,而是以宏觀的抽象概括和

20、預測為主。其中有不少屬“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最后,此種機遇與挑戰(zhàn)的由來,在理論框架上是“全球化”,在具體針對的對象上,就是前面所提到那些西方媒介集團。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說,第一個層次的“全球化”研究為第二個層次提供了基礎和具體依據(jù),第二個層次則是對第一個層次研究的放大和推演。如果簡化一下,那么,全球化――媒介集團――擴張――文化帝國主義――機遇和挑戰(zhàn),大致就是這3年中國新聞與傳播領域關于“全球化”研究的基本邏輯思維走勢。 <

21、;/p><p>  媒介集團化與產業(yè)化研究 </p><p>  由此,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熱點――媒介的產業(yè)化和集團化。眾所周知,中國于1996年率先批準建立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從而開始媒介產業(yè)化和集團化歷程。建立報業(yè)集團的初衷,主要是為強化媒介管理,有效進行輿論調控。恰如有人所說的,進行媒介格局的調整,“其意義在政治上主要為了強化媒介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47]可是,在這3年的研究中,沒有人是從

22、這個角度展開正面論述,更多的卻是與加入WTO相聯(lián)系。 </p><p>  1999年的探討,大都是為媒介的產業(yè)化和集團化尋求依據(jù)。依據(jù)首先來自外在形勢,一是企業(yè)的轉型改制,使報紙原有的公費訂閱萎縮,同時也產生了有不同需求的新讀者。文章的結論是:報紙要適應形勢,改變原有的辦報模式。[48]其次是已經成立的報業(yè)集團,為之提供了示范。廣東報業(yè)競爭的良好態(tài)勢,證明報業(yè)的產業(yè)化、集約化和集團化前景十分美好。[49]有人通

23、過對廣州報業(yè)的考察,認為報紙市場化必然要求報業(yè)的產業(yè)化,中國報業(yè)的市場化、產業(yè)化已是不可逆轉。[50]電視討論的角度與此類似。首先也是環(huán)境起了變化:第一是信息化、全球化,第二是市場經濟背景,這使得過去那些點滴式的改革已無濟于事,要通過系統(tǒng)全面的創(chuàng)新,向市場化、產業(yè)化、集團化、全球化、區(qū)域化和高科技化發(fā)展。[51]其次是從數(shù)字技術切入。數(shù)字技術的采用,使電視的頻道資源由稀缺成為“富裕”,但數(shù)字化電視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及節(jié)目內容,由此,其

24、主要出路就是媒介的產業(yè)化。[52]此外,是從世界媒介變化的趨勢,尋找中國媒介變革的依據(jù)。有學者提出,從壟斷到自由競爭再到高級階段的壟斷競爭,是世界媒介發(fā)展大勢,也必將成為中國媒介發(fā)展的主流。[53]也有個別學者開始關注資</p><p>  2000年是廣播電視產業(yè)化討論十分活躍的一年,這不排除中美WTO雙邊協(xié)議簽訂帶來的刺激,但更多來自國家行政力量的推動。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82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資

25、源整合”、“網臺分離”。2000年初,又召開了全國宣傳部長會議,決定要組建傳媒集團,并討論了“股份制改革、多媒體兼并、跨地區(qū)經營”等重大問題。2000年8月,全國廣電廳局長會議商討了廣播、電視、電影改革的整體方案和時間表。這一切,至少使人感到變化已迫在眉睫。有學者以為,媒介的產業(yè)化與其說是一種提法,不如說是一種現(xiàn)實。至少從經營的角度看是如此。[55]從對我國媒介自1999年以來進入證券資本市場現(xiàn)狀的分析,[56]也能夠證明這一點。200

26、0年,廣播電視的改革已經觸及到媒介產業(yè)化的兩個非常敏感而又非常重要的領域,即軟(臺)硬(網絡)分開、媒介融合。[57]另一學者同樣認為網臺分離極為重要,是中國電視改革的一種新思路。還有一些人看來,“制播分離”和“頻道專業(yè)化”對于電視的產業(yè)化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58]可也有人認為,在整個體制和大環(huán)境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諸如制播分離措施的實施會遇到極大困難,如果不做好充分預測和對</p><p>  2001

27、年則開始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61]有人對廣播電視媒介未來整合中的走向和面貌做了推測式描畫,[62]也有人對如何組建廣播電視集團提出了具體建議。[63]有人認為隨著這些改變,中國電視文化的理念將產生7種趨勢和態(tài)勢,[64]可也有人對這樣的整合心存疑慮,認為無論是戰(zhàn)略視野還是其市場經濟法制基礎,似乎都嫌不夠。[65]當廣播電視還在議論如何組建集團時,對于報業(yè)集團則是如何保持跨越式發(fā)展。[66]于是,較深入討論媒介產業(yè)資本運作,以及

28、報業(yè)和廣播電視業(yè)進入證券市場的文章相繼出現(xiàn)。[67]與此相關,報業(yè)市場中的政府行為所具有的主體和客體的雙重屬性,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68] </p><p>  這3年的媒介產業(yè)化和集團化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是廣電產業(yè)化及集團化研究在2000年后得以凸現(xiàn)。如果結合這幾年常常聽到的把媒介“做大做強”等話語,就不難明白,這樣的討論事實上和中國加入WTO以及所謂的“全球化”不無關系。我們還記得,無論是“全球化”的影響還

29、是“全球化”的先鋒――媒介集團,在中國學者的眼中,首先是電子媒介(包括與網絡結合)。因此,廣播電視集團化產業(yè)化討論在這時期集中出現(xiàn),雖然不排除中國經濟制度轉變的必然性,但同樣蘊含著抵抗外來媒介的情結。如果說西方跨國媒介的進入,是中國新聞與傳播學者對于“全球化”的基本理解,那么,在應對措施上,在學者們看來,就是成立自己的大媒介集團。保持報業(yè)集團的跨越發(fā)展,建立廣播電視集團,正是中國新聞傳播學者所構想的應對“全球化”的一個具體策略。 <

30、;/p><p>  注釋(為節(jié)省篇幅,本文檢索的4種雜志簡稱為《國新》(《國際新聞界》)、《現(xiàn)傳》(《現(xiàn)代傳播》)、《新大》(《新聞大學》)、《新傳》(《新聞與傳播研究》): </p><p> ?、抨惲Φぃ骸?000年新聞學研究的回顧》,《新聞界》2001-3 </p><p> ?、脐惲Φぃ骸?001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概述》,www.cjr.com.cn. <

31、;/p><p> ?、菞钛┒骸度蚧何鞣角把乩碚摗返?5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p><p>  ⑷陳衛(wèi)星:《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國新》2001-2 </p><p> ?、蓷钊鹈鳎骸秱鞑ト蚧D―西方資本大規(guī)模的跨國運動》,《國新》2001-2 </p><p> ?、识尉┟C:《跨文化傳播中的“逆差”現(xiàn)象》,《國新》

32、2001-2 </p><p> ?、藯畈?、劉瑛:《關于全球化與互聯(lián)網的若干理論問題初探》,《新傳》2001-4 </p><p> ?、虖堅伻A:《網絡傳播社會管理小議》,《新大》2001-2 </p><p>  ⑼王曉瀾:《新傳播技術對發(fā)展中國家對外主權的挑戰(zhàn)》,《國新》2000-1 </p><p> ?、锡堃淮海骸秶H衛(wèi)星電視的發(fā)展

33、及引起的反響》,《現(xiàn)傳》2000-6 </p><p> ?、虾龢s:《產業(yè)整合與跨世紀變革》,《國新》1999-4 </p><p> ?、兄s:《美國產業(yè)政策的全球化取向》,《新傳》2000-3 </p><p> ?、殃憰希骸短轿鍪袌鲋貥嫷姆妒脚c議題》,《現(xiàn)傳》2001-3 </p><p> ?、覐堅浦校骸睹绹诰€與時代華納合并的意

34、義》,《現(xiàn)傳》2000-1;張立勤:《整合聯(lián)合,共榮共存》,《國新》2000-2;周健、陳新華:《因特網對美國電視業(yè)意味著什么?》,《國新》2000-2 </p><p>  ⒂吳予敏:《全球化時代的傳播與國家發(fā)展》,《新大》,2000-4 </p><p> ?、詶钊鹈鳎骸稄摹艾F(xiàn)代化”到“全球化”》,《新傳》1999-3 </p><p>  ⒄楊桂榮:《從“Ga

35、tekeeper”到“Headup Display”》,《國新》1999-3;石艷紅:《網絡傳播中的受眾的詮釋》,《國新》1999-3 </p><p>  ⒅屠忠?。骸毒W絡多媒體傳播――媒介進化史上新的里程碑》,《新大》1999-1 </p><p>  ⒆張海鷹:《網絡時代傳播環(huán)境的變化給大眾傳媒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新大》1999-4 </p><p> ?、?/p>

36、胡海龍:《對網絡媒體的一點探討》,《國新》1999-6;唐潤華:《因特網對新聞傳播的影響》,《新傳》1999-3 </p><p>  [21]陳紅梅:《因特網與報紙傳媒的新角色》,《新傳》1999-3 </p><p>  [22]趙民、陳思頡:《試論網上廣播的現(xiàn)狀與前景》,《新大》1999-1;石長順:《網絡電視及其傳播特點》,《現(xiàn)傳》1999-6 </p><p&

37、gt;  [23]張錦:《互聯(lián)網絡:一個虛擬的傳播社會》(上),《國新》,1999-3;張錦:《互聯(lián)網絡:一個虛擬的傳播社會》(下),《國新》1999-4;袁勝華《互聯(lián)網:虛擬的傳播社會?》,《國新》1999-5 </p><p>  [24]陳力丹:《試析因特網上的自由與民主》,《現(xiàn)傳》1999-1;《論網絡傳播的自由與控制》,《新傳》1999-3 </p><p>  [25]丁未:《

38、網絡空間的民主與自由》,《現(xiàn)傳》2000-6 </p><p>  [26]楊新敏:《自由:網絡傳播的神話》,《現(xiàn)傳》2000-6 </p><p>  [27]陳絢:《虛擬空間的真實語言――網絡誹謗分析》,《國新》2000-1 </p><p>  [28]殷曉蓉:《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及對策》,《新大》2000-3 </p><p

39、>  [29]佘紹敏:《互聯(lián)網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新傳》2000-4 </p><p>  [30]黃健:《網絡時代文化傳播的潛伏危機》,《新傳》2000-4 </p><p>  [31]劉大勇:《“合”與“離”》,《現(xiàn)傳》2000-1 </p><p>  [32]彭蘭:《網絡與跨文化傳播初探》,《國新》2000-6 </p><

40、p>  [33]程曼麗《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國新》2000-4 </p><p>  [34]孫五三:《難以跨越的數(shù)字鴻溝》,《國新》2001-5 </p><p>  [35]李攀:《全球網絡霸權和發(fā)展中國家的消解措施》,《新大》2001-1 </p><p>  [36]陳絢:《互聯(lián)網對亞洲影響及發(fā)展中國家的消解措施》,《國新》2001-4;《亞

41、洲國家面臨的數(shù)字化“鴻溝”與數(shù)字化“機遇”》,《國新》2001-6 </p><p>  [37]王樹柏、司久岳:《信息全球化的挑戰(zhàn)與對策》,《國新》2000-4;段京肅:《定位?重組:媒體應對WTO》,《國新》2001-5;孫旭培:《“入世”對我國新聞業(yè)的影響及對策》,《國新》2001-3;石長順:《中國電視如何應對WTO》,《現(xiàn)傳》2000-1 </p><p>  [38]劉衛(wèi)東:《

42、全球化:華夏文明傳播的新機遇》,《國新》2001-5;劉建明:《媒介全球化的價值寶庫》,《國新》2001-6 </p><p>  [39]卜彥芳:《大眾傳播與國際貿易》,《現(xiàn)傳》2001-6 </p><p>  [40]湯清圣:《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新聞》,《新大》2000-1 </p><p>  [41]李強:《經濟全球化與大眾傳媒的社會影響》,《現(xiàn)傳》19

43、99-3 </p><p>  [42]簡藝:《全球環(huán)境中的中國對外傳播》,《現(xiàn)傳》2000-2 </p><p>  [43]李希光、劉康:《新媒體挑戰(zhàn)舊宣傳》,《國新》2000-2 </p><p>  [44]汪飛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策略》,《現(xiàn)傳》2001-5 </p><p>  [45]程曼麗:《關于網絡負面效應的辨析》,《

44、國新》2000-5 </p><p>  [46]彭吉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現(xiàn)傳》2001-2;孟建:《“文化帝國主義”的傳播擴張與中國影視文化的反彈》,《現(xiàn)傳》2001-1 </p><p>  [47][60]李良榮、林暉:《關于中國新聞媒介總體格局的探討》,《新大》2000-1 </p><p>  [48]李良榮、孫緯:《企業(yè)轉制改型的新

45、聞學意義》,《新大》1999-1 </p><p>  [49]吳文虎:《廣東報業(yè)競爭的態(tài)勢與未來》,《新大》1999-1 </p><p>  [50]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研究所:《廣州報業(yè)集團對中國報業(yè)發(fā)展的啟示》,《新大》1999-1 </p><p>  [51]胡正榮:《當前電視生存環(huán)境及其走向》,《現(xiàn)傳》1999-4 </p><p

46、>  [52]黃升民:《中國電視媒介的數(shù)字化生存》,《現(xiàn)傳》1999-6 </p><p>  [53]李良榮、林暉:《壟斷?自由競爭?壟斷競爭》,《新大》1999-2 </p><p>  [54]喻國明:《略論資本市場與傳播產業(yè)結緣的機遇、操作方法與風險規(guī)避》,《新傳》1999-4 </p><p>  [55]黃升民:《重提媒介產業(yè)化》,《現(xiàn)傳》2000

47、-5 </p><p>  [56]羅霆:《我國傳媒產業(yè)進入證券資本市場現(xiàn)狀研究》,《現(xiàn)傳》2000-1 </p><p>  [57]黃升民:《網絡與組織的雙軌整合》,《現(xiàn)傳》2000-1 </p><p>  [58]苗棣:《網臺分離》,《現(xiàn)傳》2000-5;邢建毅、蔣淑媛:《制播分離體制的確立對電視業(yè)的影響》,《現(xiàn)傳》2000-4;賈玉祥、張帆:《電視頻道專業(yè)

48、化:背景、問題與對策》,《現(xiàn)傳》2000-4 </p><p>  [59]徐舫州:《中國電視改革的問題及對策》,《現(xiàn)傳》2000-4 </p><p>  [61]堯風:《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現(xiàn)傳》2001-1 </p><p>  [62]黃升民:《重提媒介產業(yè)化》,《現(xiàn)傳》2000-5;《網絡與組織的雙軌整合》,《現(xiàn)傳》2000-1 </p&

49、gt;<p>  [63]鄒曉利、王永連:《組建廣播電視集團的若干思考》,《現(xiàn)傳》2001-3 </p><p>  [64]高鑫:《中國電視文化理念的嬗變和趨向》,《現(xiàn)傳》2001-5 </p><p>  [65]孟建:《透視大整合中的中國電視業(yè)》,《現(xiàn)傳》2001-5 </p><p>  [66]黃京堯:《關于報業(yè)集團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思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