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戀人格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論文</b></p><p>  大學生自戀人格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p><p>  摘 要:由于現在家庭結構、社會文化的改變,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關注自己,實際上一個人關注自身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其對自我的看法,動機,心理健康的水平??坪嘏c巴史克認為自戀其實就是利比多的本質,每個人本質中都存在著自戀的部分,自戀是一種因勝任的經

2、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并且認為自戀性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家庭是人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zhí)行者和基本執(zhí)行者。父母通過教養(yǎng)子女的活動,影響子女的社會性發(fā)展。自我價值感既然是社會化的重要方面,當然也會首先受到家庭的影響,家庭中的各種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點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子女們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和發(fā)展。本研究運用調查的方法,采用家庭教養(yǎng)方式量表、自戀人格量表,對13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探討大學生自戀人格和家

3、庭教養(yǎng)的的關系。</p><p>  關鍵詞:大學生;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心理健康</p><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nd </p><p>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p>  Ab

4、stract: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Everyone pay different degrees of attention to himself, in fact, the extent of a person concerned about their ownself can reflect its perception, motivation, level of mental health. Ko

5、hut and Ba Shike concern that the narcissism is the nature of libido and exist in each person. Narcissism is a result of the experience of competence arising from the real self-worth. A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narcissist

6、ic personality can be traced back to infancy and childhood</p><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Famil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p><p><b>  目 錄</b></p&

7、gt;<p>  1引言………………………………………………………………………………1</p><p>  1.1研究背景與意義…………………………………………………………………………1</p><p>  1.2國內外研究…………………………………………………………………………1</p><p>  1.2.1自戀………………………………………………

8、…………………………1</p><p>  1.2.2自戀人格的研究………………………………………………………………2</p><p>  1.2.3家庭教養(yǎng)方式……………………………………………………………………2</p><p>  1.2.4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3</p><p>  1.2.5

9、相關研究的結論與存在的問題…………………………………………………3</p><p>  2研究方法………………………………………………………………………4</p><p>  2.1研究對象…………………………………………………………………4</p><p>  2.2研究工具………………………………………………………………………4</p><p

10、>  3結果分析……………………………………………………………………4</p><p>  3.1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統計描述………………………………………4</p><p>  3.2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分析……………………………………………5</p><p>  3.3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回歸分析………………………………………6</p

11、><p>  4討論………………………………………………………………………………6</p><p>  4.1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自戀人格的影響……………………………………6</p><p>  4.2存在的問題研究進一步解決的方案……………………………………………7</p><p>  4.3展望………………………………………………………………

12、……………7</p><p>  5結論…………………………………………………………………………7</p><p>  參考文獻……………………………………………………………………………………7</p><p>  致謝…………………………………………………………………………………9</p><p>  附錄……………………………………………

13、…………………………………………10</p><p><b>  1引言</b></p><p>  1.1研究背景與意義</p><p>  近些年,人們開始重視對于個體人格個性的的研究,因此也有部分對自戀人格的形成原因、影響因素和治療做了很多的分析研究,得到一些不盡相同的觀點理論,并且建立了相應關聯的研究模型,為發(fā)展心理學領域,提供了許多可

14、以借鑒的研究經驗。本篇論文也是在繼承這些已有的寶貴研究經驗基礎上,通過運用已成熟的研究方法,同時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設想關于自戀人格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論點,并且得以求證的過程。主要想證實一般個體的自戀——自我價值感,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個體的自戀,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并且超出了社會對自戀的允許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尚修芹,洪何露,張燕,2006)。家庭是人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zhí)行者和基本執(zhí)行者。家庭

15、教養(yǎng)方式一直是發(fā)展心理學家研究個體社會化問題時關注的重要課題。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過教養(yǎng)子女的活動,影響子女的社會性發(fā)展。自我價值感既然是社會化的重要方面,當然也會首先受到家庭的影響,家庭中的各種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點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子女們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采取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會降低子女的成功經驗的體驗。因此我認為,讓家長了解子女的</p><p>  本論文基本的結構框架是按照一般的思考

16、模式展開的,首先介紹關于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基本定義,及各個變量在本論文中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會介紹前人關于此類研究得出的一些有代表性和可借鑒的研究結果;然后根據這些研究結果,發(fā)現一些尚未涉及的層面,或者不太成熟的地方,運用研究工具進行研究,通過量化的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并且試圖建立其的關系模型,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希望能夠為發(fā)展心理學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p><p>  

17、1.2國內外相關研究 </p><p><b>  1.2.1自戀</b></p><p>  自20世紀70年代,在心理學界的自戀領域,弗洛伊德一直都是權威人物。他曾定義“自戀”為自己對于自我投注利比多興奮的狀態(tài)。有這一表征情況的個體稱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秦向榮,2004)。從利比多的方面來說,也就是他將本應該投注于客體對象的利比多,反向投注在自己的身上,這樣自

18、戀的個體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諧的親密人際關系,并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p><p>  但科胡特對于之前弗洛伊德的這個“自戀”定義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自戀其實就是利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的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中都存在著自戀的部分(童俊,2001)。自戀是一種因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重視的真實感覺。因此可以認為一般個體的自戀并不是不健康

19、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個體的自戀,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并且超出了社會對自戀的允許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在科胡特看來,自戀性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的表現都有自大、夸大的傾向,按照客體關系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于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巴史克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自戀,他認為自戀的達成其實是可以借用當代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合理闡述的。自戀是對于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開始

20、于大腦的期待型態(tài),然后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后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與先前的期待型態(tài)進行配對。如果反饋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tài)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我勝任感的喜悅;如果不能配對成功,大腦就再</p><p>  1.2.2自戀人格的研究</p><p>  西方心理學界對自戀這一主題特別關注,對于其發(fā)生、發(fā)展、治療等方面都有所研究

21、探索。在現社會,由于現在家庭結構、社會文化的改變,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關注自己,有的人過少,有的人過多。實際上一個人關注自身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其對自我的看法,動機,心理健康的水平和人際關系。對于自戀人格的研究大多以實例觀察總結概括為主,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DSM - IV(Diagnos2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診斷標準: ①夸大自我:對成就和天分的夸大,沒有相應的成績卻

22、希望被看作是出眾的;②對成功、權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愛充滿幻想;③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只能被其他出眾的地位高的人所理解;④渴望得到別人極大的贊賞;⑤特權感:無理由地期望獲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們自己的期望;⑥利用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⑦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應;⑧嫉妒他人或認為他人在嫉妒自己;⑨表現出傲慢目中無人。只要個體滿足其中五條便可定義為人格有缺陷(黃爽,2005)。</p><

23、p>  以上所顯示自戀性障礙特征應該和暫時性的自戀不同,例如某個人因為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而產生一段時間的自大,我們則不能簡單的視為自戀性人格障礙,盡管這兩者似乎有一定范圍的類似性。但自戀性人格障礙應該是具有持續(xù)時間較長,并且已經較為固定不易改變的行為表現,而非短暫、可變的。自戀在于大學生群體中是較為明顯的表現,常常體現在對情感和自我的自戀,對其自戀人格的群體研究可更好的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劉振亞

24、,2002)。</p><p>  1.2.3家庭教養(yǎng)方式</p><p>  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家庭中父母或長輩在子女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 包括了教養(yǎng)觀念與教養(yǎng)行為兩部分, 它直接作用于個體的社會知識、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行為(楊俊生,肖海雁,2008)。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的第一層面教養(yǎng)態(tài)度,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所特有的有關認知、情緒及行為意圖 。第二層面教養(yǎng)行為,可以從

25、反應性、情緒性和社會性刺激三個方面來衡量。反應性是指對子女發(fā)出的信號積極的應答;情緒性是指經常通過笑、說、愛撫積極地表達情感;社會性刺激是指多進行社會性互動,諸如通過相互模仿行為、豐富環(huán)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子女的行為節(jié)律,而不是以自己的習慣強加給他們。也可以說是父母的教養(yǎng)觀念、教養(yǎng)行為對其子女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它是相對穩(wěn)定的,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它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p><p>  最常見的

26、是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放縱型、溺愛型、專制型和民主型。總的來看,盡管受民族文化、觀念、習俗的影響,家庭教養(yǎng)方式表現出很大的不同,但在因素的構成上,卻具有文化和民族的一致性。</p><p>  1.2.4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現狀</p><p>  家庭是人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zhí)行者和基本執(zhí)行者(錢銘怡,夏國華,1996)。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一直是發(fā)展心理學家研究個體社會化問題時關注

27、的重要課題。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過教養(yǎng)子女的活動,影響子女的社會性發(fā)展。自我價值感既然是社會化的重要方面,當然也會首先受到家庭的影響,家庭中的各種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點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子女們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采取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會降低子女的成功經驗的體驗。因此我們認為,讓家長了解子女的一些心理特點,掌握一些正確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方法,將有助于協助他們有正確的自我價值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長輩要營造一種相互理解、相

28、互尊重、相互信賴、和諧的,適合個體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們的自我價值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p><p>  1.2.5相關研究的結論與存在問題</p><p>  科胡特與巴史克的理論,對嬰兒的個別行為進行分析。例如嬰兒稍微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就是世界萬物圍繞的中心。當其被養(yǎng)育者所滿足時,則體驗快樂。當感到不滿足時,則因為自己的自我中心概念遭受否定而憤怒。如

29、果養(yǎng)育者長期使嬰兒的滿足感得不到實現,也就是說嬰兒無法長期得到夸大的自戀滿足,反饋信息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對外部客體產生失望,大腦則根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被養(yǎng)育的循環(huán)回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循環(huán)回路將其替代補償其自戀需要。(童俊,2001)這樣的幻想往往阻礙了個體了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自戀程度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圍而形成特殊和過分的自戀。這逐漸使他對自己的優(yōu)缺點缺乏切合實際的評價,同時沒有完整的自尊感,因此總是希望通過炫

30、耀自己或是得到別人的贊美來彌補其精神中所缺失的部分。這樣的自我表征的形成歸根結底是引起于早期與父母或長輩在情感方面緊張不協調的關系。</p><p>  從此類已有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對于個體的教育,不單單只對于個體本身要有針對性的方法方式進行科學性、計劃性、發(fā)展性的培養(yǎng)教育,更應該從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家庭角度來重新考慮進行正確的指導??v觀中國的自戀人格研究并不常見,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交際途徑方式的改變,這種影響

31、是否也會有所變遷。雖然西方對此熱情頗高,但由于地域、文化等差異,西方自戀研究的結果并不能直接適用于我國人口特征,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鮮社會群體,已在個性方面形成穩(wěn)定。本研究對大學生自戀人格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做問卷數據分析,為了進一步探索掌握現社會大學生的自戀人格發(fā)展趨勢、發(fā)展原因。</p><p><b>  2研究方法</b></p><p><b>  2.1

32、研究對象</b></p><p>  隨機選取杭州師范大學18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剔除漏答題目較多或明顯不符實際的問卷,有效問卷130份,有效率為72.2%。</p><p>  2.2 研究工具 </p><p>  本研究采用了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卷和自戀人格問卷。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卷,選自EMBU量表中相關維度的量表(岳冬梅,1993),共51題,采用

33、了1—4分別表示從不到總是的4級評分,本研究中問卷實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1。父親量表包含4個因子,情感溫暖與理解(F1)共19題,懲罰和嚴厲(F2)共12題,偏愛(F3)共5題,拒絕否認(F4)共6題。母親量表包含4個因子,情感溫暖與理解(M1)共19題,拒絕否認(M2)共8題,懲罰和嚴厲(M3)共9題,偏愛(M4)共5題。</p><p>  自戀人格問卷,適用于中國普遍人群的自戀人格測量,本研究中問卷

34、實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5(周暉,張豹,陳麗文,葉敏怡,2009)。問卷總共題目數量為34題,其中包括了三個維度,權欲(Q)共21題,權欲傾向強的人表現為自私、專橫;優(yōu)越感(Y)共18題,較強的人群常表現為輕蔑,較弱的人表現為自負;自我欣賞(Z)共13題,此傾向較強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會成為人群中的焦點。按1—6分別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6級評分。</p><p><b>  3結果分析</

35、b></p><p>  3.1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統計描述 </p><p>  表1 研究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 </p><p>  表2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戀人格的統計描述(N=130)</p><p>  由表2可見,我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戀人格的各個維度在性別上做了描述統計,得出每個維度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從描述統計結果來看

36、,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本次研究調查的對象的情緒工作狀態(tài),采用的情緒工作策略等信息。</p><p>  3.2自戀人格、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分析</p><p>  表3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戀人格的相關分析(N=130) </p><p>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以下同。情感溫暖與理解(F1),懲罰和嚴厲(F2),偏愛(F3),拒絕否認

37、(F4),情感溫暖與理解(M1),拒絕否認(M2),懲罰和嚴厲(M3),偏愛(M4)。</p><p>  由表3可見,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戀人格的各個維度的關系采用了Pearson相關分析的方法。結果顯示,父母的情感溫柔與理解、父母的偏愛對權欲、優(yōu)越感和自我欣賞都存在顯著正相關。</p><p>  3.3自戀人格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回歸分析</p><p>  表4自

38、戀人格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回歸分析 </p><p>  注釋:表中回歸系數為標準化系數β,*p<0.05,**p<0.01,***p<0.001</p><p>  由表4可見,自戀人格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父親的情感溫柔與理解對權欲(β=1.069,p<0.001)、優(yōu)越感(β=0.911,p<0.001)、自我欣賞(β=0.389,p<0

39、.001)的影響是正向。父親的偏愛對權欲(β=1.087,p<0.5)、優(yōu)越感(β=0.63,p<0.5)、自我欣賞(β=1.143,p<0.001)的影響是正向。母親的情感溫柔與理解對權欲(β=。0.725,p<0.001)、優(yōu)越感(β=10.317,p<0.01)、自我欣賞(β=0.425,p<0.001)的影響是正向。母親的偏愛對權欲(β=1.034,p<0.5)、優(yōu)越感(β=0.814,

40、p<0.001)、自我欣賞(β=0.633,p<0.01)的影響是正向。說明個體在父母的情感溫柔與理解、偏愛的強度大時,其自戀人格中的權欲、優(yōu)越感、自我欣賞的傾向增強。</p><p><b>  4討論</b></p><p>  4.1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自戀人格的影響</p><p>  自戀——自我價值感,在當今社會是一個較

41、為普遍的現象,特別是現在對于展現個性的倡導的環(huán)境中,越來越多的8090后在為人處事上都有開朗的性格,好交際、自信的表現。人群中也不乏一些過度自戀者與低自戀者。高度自戀者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表現出自大、以自我為中心,不易聽取別人的建議意見等表現,例如在就業(yè)等方面會不切實際,要求過高的崗位與待遇。而低自戀者,在日常生活中相對很難感覺到快樂,做事會畏手畏腳,出現困難時就會有逃避的趨勢,情緒常會表現為焦慮、抑郁(鄭涌,黃藜,2005)。因此,過度自

42、戀與低自戀都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根據佛洛伊德的童年影響來說,個性的形成一部分與童年經歷有關,而童年經歷的很大一部分的載體則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p><p>  為了驗證自戀人格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我們分別做了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通過對前面的數據分析得出,不同的家庭對子女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甚至父親與母親之間也會有不同的類型,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與子女的自戀人格有密切關系。在本研究中,得出的影響情況如下,父母的情

43、感溫柔與理解、父母的偏愛對子女的自戀人格有顯著影響。父母的情感溫柔與理解、偏愛與自戀人格中的權欲、優(yōu)越感和自我欣賞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由結果可以看出,父母的情感溫柔與理解、偏愛表現的越多,子女會形成越強的自我認同,使他們情感上得到滿足及感到極大的自我價值感。這與尚修芹等人做的研究中的相關關系有一定的差別。我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卷的試題由于要求被試對于一個題目分別作出針對父親、母親的兩個回答,部分被試不能很好的區(qū)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44、的差別,這對于分析父親、母親的教養(yǎng)對于子女自我價值感的影響上沒有明顯的區(qū)分度,對于結果的分析則缺乏準確性。</p><p>  對有顯著影響的四個維度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可以發(fā)現父親的情感溫柔與理解、偏父偏愛、母親的偏愛對于自戀的權欲、優(yōu)越感、自我欣賞都有較好的預測效果。</p><p>  4.2存在的問題與研究進一步的解決方案</p><p>  本次研究仍存

45、在著一些不足。除了被試無法很好的區(qū)別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差異,另外部分問卷是采取網上發(fā)放的方式進行采集數據的,無法對被試填寫問卷嚴格控制,因此采取的數據的可靠性也無法完全確定。</p><p>  針對所分析的不足,我認為基于本研究,我們應該對相關的問卷做父母教養(yǎng)方式更細化的調整編排。網絡是現時代發(fā)展較快的交際載體,仍可作為采集數據的渠道,但要確保其數據的可靠性,必須擴大樣本量,嚴格對最后收集回來的問卷的挑選。<

46、/p><p><b>  4.3展望</b></p><p>  現階段,社會、家庭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發(fā)展,特別現在的獨生子女更是全家的關注中心。通過社會現象與經過眾多學者多年研究發(fā)現,子女的個人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這也部分是驗證了古話“子不教,父之過”。一個良好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使子女的正確自我價值觀、自尊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與人交流、適應學習、工作等方

47、面越容易融入,敢于面對、解決困難。因此,在加強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力度之外,我們也應該開展對父母的相關教育引導,爭取做到兩手抓,為孩子建設完善的生長環(huán)境。</p><p><b>  5結論</b></p><p>  本研究得到如下結果:</p><p>  父母的情感溫柔與理解、父母的偏愛對自戀人格的權限、優(yōu)越感、自我欣賞都有顯著影響。同時,父

48、母的情感溫柔與理解、父母的偏愛對子女的自戀人格的這三個維度存在正向影響,可進行預測。</p><p><b>  參考文獻 </b></p><p>  Elsa Ronningstam, Ph.D., Joho Gunderson, M.D., Michael Lyons, Ph.D.. Changs in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T

49、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5, 152: 253-257.</p><p>  Rose P. The happy and unhappy faces of narciss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2, 33:379-391</p><p>  黃爽.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

50、因及其治療[ J ] . 中國特殊教育,2005(1):36-39.</p><p>  劉振亞,試論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6(3):78-80.</p><p>  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10(2).</p><p>  秦向榮. 心理學中自戀理論研究述評[ J ] . 四川精

51、神衛(wèi)生,2004,17(4):942</p><p>  尚修芹,洪何露,張燕.大學生自戀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相關研究.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2006,6(5).</p><p>  童俊.精神分析學中的自戀及其自戀性障礙[ J ].醫(yī)學與社會,2001,14(6):49-51.</p><p>  岳冬梅,父母教養(yǎng)方式

52、:EMBU的初步修訂及其在神經癥患者的應用.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7(3).</p><p>  楊俊生,肖海雁.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大學生的自我和諧調查分析.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8,22(4).</p><p>  周暉,張豹,陳麗文,葉敏怡.自戀人格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的初步檢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1).</p><p>  鄭涌,黃藜.顯

53、性自戀與隱性自戀:自戀人格的心理學探析.心理科學, 2005,28(5):1259-1262.</p><p><b>  附錄</b></p><p>  指導語:親愛的同學,你好!請你仔細閱讀問卷中的每一個句子,然后按照你自己的情況來回答。本問卷只是作為調研使用,答案無對錯之分,請不要有顧慮。請您分別在最適合等級數字上劃“○”。每題只準選一個答案。</p&g

54、t;<p>  性別:___ 年齡:___ </p><p>  你與父母一起生活到__歲。</p><p>  父親是否健在 : 是 否(或在您___歲時去世)</p><p>  母親是否健在 : 是 否(或在您___歲時去世)</p><p>  父母是否離異 : 是 否

55、在您___歲時離異</p><p>  父親的文化程度: 大學(包括大學以上、大專)、中專(包括高中)、初中、小學</p><p>  父親的職業(yè) : 工人 農民 知識分子 干部</p><p>  母親的文化程度: 大學(包括大學以上、大專)、中專(包括高中)、初中、小學</p><p>  母親的職業(yè)

56、 : 工人 農民 知識分子 干部</p><p><b>  家庭教養(yǎng)方式量表</b></p><p>  您父母對您的教養(yǎng)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請您實事求是地分別回答。如果幼小時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親或母親一欄。如果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相關的題目可以不答。問卷不記名,請您如實回答。</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