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伯清怨恨與承認——一種社會學的探索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Comment[w1]:2009年7月西安社會學年會獲獎論文成伯清:怨恨與承認—一種社會學的探索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5)中國近30年來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堪稱奇跡。所謂的中國模式,依然表現(xiàn)出世人矚目的活力和潛力。但是,成就并不能抵消問題,也不能成為我們回避問題的借口。唯有正視現(xiàn)實,方能走向持續(xù)發(fā)展與和諧共存之境。從表面癥狀看,目前一個值得關注的嚴重問題,就是社會沖突頻發(fā)。各類群體性事件時有涌現(xiàn),而且在破壞性和震撼力上,似呈增強的趨

2、勢。盡管可能由于媒體開放度的提高,此類事情由于公開報導而顯得多了,但許多群體性事件中卻有一個突出的特征,是以往所罕見的,即事件的參與者本身并無明確的利益訴求,所以,有人稱之為“無直接利益沖突”或“非直接利益沖突”。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就是零星爆發(fā)的但又讓人匪夷所思乃至心生恐懼的惡意犯罪案件,從襲警、公共汽車爆炸、駕車在大街上撞人甚至駕車沖進學校,到系列殺人,時有發(fā)生。肇事者為何罔顧他人生命和自蹈絕路?顯然,這里面也缺乏直接利益的動機

3、。更讓人奇怪和寒心的是,不少網(wǎng)民看客對于上述現(xiàn)象竟然是懷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tài),紛紛叫好——特別是當受攻擊者為政府官員的時候。為什么會這樣?常見的解釋,就是肇事者曾經(jīng)遭受過不公平對待,長期積累下不滿情緒,借機來宣泄。然而,上述諸種現(xiàn)象中,有些舉動可以帶來發(fā)泄的滿足,有些則是近乎同歸于盡的選擇,并不能帶來報復的快意。那么,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緒,能夠讓人如此走向了反社會甚至反人類的極端?可能的答案就是怨恨。本文嘗試著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怨恨作

4、為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起源和機制進行初步的(preliminary)探索。之所以說是“初步”,是因為我們僅對理論上的可能性進行分析。鑒于怨恨在學術研究中具有較長的歷史,我們下面將首先回溯了尼采的有關論述,然后主要圍繞舍勒的分析召開討論。再結合霍內特有關承認的觀點,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完善怨恨的解釋模型。文章的最后則對我們社會怨恨的主要成因進行概要性的分析。怨恨的現(xiàn)象學特征尼采在《道德的譜系》中,首先提出了“怨恨”假說,并使之成為一個專門術語

5、。“怨恨”(ressentiment)原是一個法文詞匯,尼采覺得難以翻譯成對應的德文,故爾直接拿來使用。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尼采試圖成為一個“真正的歐洲人”(agoodEuropean)、刻意反對黑格爾把哲學德國化的民族主義企圖的表現(xiàn)(Birns,2004)。但無論如何,包括英語世界的學者,后來一般也保留法語原詞,以免丟失其中的微妙之處。甚至,這個詞也不同于法語中原詞的常見用法了,而成為具有特定的含義的術語。尼采是在試圖“重估一切價值”

6、,特別是抨擊基督教道德的奴隸心態(tài)時,提出了怨恨的假說。在他看來,怨恨源于復仇的欲望,充滿著嫉妒和忌恨,但同時又沒有能力公開地表現(xiàn)出對抗行為。“當怨恨本身變得具有創(chuàng)造性并生產(chǎn)出價值時,奴隸在道德上的反抗就開始了”(Nieschtze,2003:21)。怨恨是不能采取直接行動反應的人作為補償而采取的“想象的報復”(imaginaryrevenge)。尼采認為,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倫理就是怨恨的一種體現(xiàn):“禁欲的生命是一種自我矛盾:在這里占支配地

7、位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怨恨,這種怨恨來源于我們又在這個方面非要跟人相比時,嫉妒就導致怨恨”(Scheler,1994:35)。最無力的嫉妒同時也是最可怕的嫉妒。其中舍勒提到“存在性嫉妒”(existentialenvy),即指向他人存在之本性的嫉妒,這種嫉妒是怨恨最強大的根源。這種嫉妒,把別人的存在感受為自己的一種“壓力”、“一種責難”乃至一種無法忍受的恥辱。舍勒還具體分析了怨恨形成中的壓抑機制。如果情緒能夠發(fā)泄,就不大可能形成怨恨。在舍

8、勒看來,議會制度、刑事審判、決斗乃至新聞,盡管有時也對公益有害,但經(jīng)??梢园l(fā)泄掉大眾的情緒。反之,如果得不到發(fā)泄,則構成了壓抑。壓抑性的力量包括無能感、恐懼、焦慮和威脅。這些心理力量倘若因權威持續(xù)不斷的壓力而變得似乎失去了目標,則壓抑作用尤為明顯(Scheler,1994:49)。不惟如此,壓抑還會發(fā)生一種加速過程:這些力量,開始僅是阻礙情感的主動表達,但隨之就將它們從意識領域轉移出去,使個體或者群體再也無法清晰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最終

9、,即便是新生的仇恨、嫉妒或報復沖動,也無法穿越意識的閾限,同時,先前處于壓抑狀態(tài)的情感塊壘,對新生的情感產(chǎn)生吸引力,將它們吸收過去而快速累積起來。這樣,壓抑一旦出現(xiàn),就容易引起下次的壓抑,并加速壓抑的過程(Scheler,1994:51)。壓抑一旦完成,結果便是一般的否定主義——一種突發(fā)的、粗暴的、無緣無故的拒斥,而所拒斥的事物或情境,同仇恨的最初原因之間可能僅有經(jīng)過復雜分析才能發(fā)現(xiàn)的松散聯(lián)系。不斷累積和加速的怨恨,不僅會使怨恨的對象發(fā)

10、生擴展、改變和轉移,也會影響情感本身。這種情感因為無法向外表達和發(fā)泄,便在內心猛烈翻騰。脫離了原初對象的怨恨,緊縮聚攏,融化為一團有毒物質,形成了一個毒源——但凡意識稍有片刻松懈,就會汩汩流出。但由于一般都無法向外表達,怨恨之情就轉化為五內之感,令人郁悶和痛苦,身體的感受成為負擔,當事者似欲避之而去。但在這里,舍勒不同意詹姆斯的觀點,即認為種種情感皆由此類內臟感覺而構成,因為內臟感覺雖然構成了仇恨、嫉妒或報復的實質部分,但是無法決定一種

11、沖動的特殊意向或品質(Scheler,1994:52)。在厘清怨恨的根源和形成機制之后,我們來稍微總結一下怨恨的特性。首先,怨恨作為一種反應性的情緒,在對原初情緒的反復咀嚼、回味和不斷的重新體驗中醞釀而成,雖然具有特殊的意向,但并無明確的對象,因為經(jīng)過轉化,怨恨成為一個逐漸脫離原因、不隨原因而消失的體驗和心理定勢。“在真正的怨恨中,并沒有情感上的滿足,有的只是因和他人進行比較而感受到的持久的憤怒和痛苦”(弗林斯,2006:148)。正是

12、沒有明確的指向,這種情緒可以針對任何對象爆發(fā)。其次,怨恨是一種潛藏在內心的無可化解的強烈仇恨感和憎恨感,源于無可救藥的無能感。怨恨情緒深入到人格的核心,但又越來越遠離行動和表達。特定的無能感是怨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因此怨恨是一種“沒落的生命”的現(xiàn)象。第三,充滿惡意的怨恨,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自我毒害,一種令人著魔的強迫狀態(tài)(obsessive)【怨毒如刻石,其文長存(錢鐘書)】。第四,怨恨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情感,因為殘酷無情的力量和間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