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土保持】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動態(tài)監(jiān)測研究王鴻斌1,翟然2,劉曉靜1,劉海燕1(1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甘肅慶陽745000;2河海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南京210098)摘要:以皇甫川流域為研究區(qū)域,基于不同時期的數(shù)字航攝影像,運用ArcGIS軟件,通過目視解譯和綜合判定分別提?。玻埃埃赌?、2011年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蓋度和土壤侵蝕數(shù)據(jù),確定其轉(zhuǎn)移矩陣,分析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蓋度及土壤侵蝕強度動態(tài)變
2、化情況。結(jié)果表明:5a來,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凈變化量為78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40%,變化順序為未成林>灌木>溝臺地>喬木林;各級植被覆蓋度凈變化面積為33km2,占流域總面積的102%,變化順序為低覆蓋>中低覆蓋>中覆蓋;各級土壤侵蝕強度凈變化面積為60km2,占流域總面積的185%,溝蝕變化較小,面蝕變化順序為中度>強烈>微度>輕度>極強烈>劇烈。關鍵詞:水土保持;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轉(zhuǎn)移矩陣;皇甫川流域中圖分類號:S157
3、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409030StudyontheDynamicMonitoring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ofHuangfuchuanValleyWANGHongbin1,ZHAIRan2,LIUXiaojing1,LIUHaiyan1(1Xifeng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cientificExperimentStatio
4、nofYRCC,Qingyang745000,China;2SchoolofEarthScienceandEngineering,Ho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Abstract:TakingHuangfuhuanbasinasthestudyarea,basedondifferentperiodsofdigitalaerialphotography,usingArcGISsoftware,thr
5、oughvisualinterpretationandcomprehensivejudgment,itextractedthemeasures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vegetationcoverageandthesoilerosiondatain2006and2011respectively,determineditstransfermatrixandanalyzedthedynamicchang
6、eof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easures,thevegetationcoverageandthesoilerosionintensityinHuangfuchuanbasinResultsshowthatinfiveyears,inHuangfuchuanbasin,thenetvari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easuresis78km2,accounting
7、for24%ofthetotalareaofthebasin,changeorderisforest>shrub>ditchterrace>arbor;Thenetchangeinvegetationcoverageis33km2,accountingfor10%ofthetotalareaofthebasin,changeorderislowcoverage>mediumandlowcoverage>mediumcoverage;Ne
8、tvariationofsoilerosionintensityis60km2,accountingfor185%ofthetotalareaofthebasin,thegullyerosionchangeissmaller,surfaceerosionchangeorderismoderate>strong>microdegrees>mild>verystrong>intense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
9、vation;remotesensing;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transfermatrix;Huangfuchuanbasin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面積為786萬km2,僅占黃河流域總面積的11%,而多年平均輸沙量卻占全河輸沙總量的63%,粗沙量占73%,水土流失極為嚴重,造成黃河下游河床嚴重淤積。其中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面積188萬km2,多年平均入黃粗沙量占多沙粗沙區(qū)入黃總粗沙量的685%。由于多沙粗沙區(qū)
10、涉及范圍廣,自然社會條件及水土流失情況極為復雜,全面開展動態(tài)監(jiān)測的任務重、難度大,有不少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仍然需要通過試驗和研究予以探索和解決。因此,在多沙粗沙區(qū)尤其是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先期選擇有工作基礎和代表性的重點支流皇甫川流域,建立水土保持動態(tài)監(jiān)測體系并開展監(jiān)測工作,為實現(xiàn)多沙粗沙區(qū)全面監(jiān)測、建立水土流失預測預報與水土保持評價模型探索技術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流失特征一般采用徑流小區(qū)法。王本賢等通過野外徑流觀測和
11、有機質(zhì)流失測定研究了蘇南丘陵區(qū)不同土地利用狀況的蓄水保土功能[1];李洪勛利用徑流小區(qū)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侵蝕的影響[2]。近年來,RS和GIS技術已經(jīng)成為探討土地利用格局演變、揭示其空間變化規(guī)律的強有力的分析手段[3]。目前國際上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在GIS或RS技術支持下,通過對不同時期遙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圖進行空間疊加運算,求出各時期土地利用類型的轉(zhuǎn)移矩陣[4-5],分析其變化。本研究利用皇甫川流域不同時期的地形圖數(shù)據(jù)和匹配糾正
12、的數(shù)字航攝遙感數(shù)據(jù),經(jīng)過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蓋度解譯后,在ArcGIS軟件支持下,綜合判定土壤侵蝕強度,并利用轉(zhuǎn)移矩陣定量分析流域內(nèi)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蓋度及土壤侵蝕強度變化趨勢,以期為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jù)。收稿日期:20140225作者簡介:王鴻斌(1968—),男,甘肅慶陽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jiān)測及科學研究工作。Email:xfwhb2008@163com29第36卷第9期人民黃河Vol36,No92
13、014年9月YELLOWRIVERSep,20143結(jié)果與分析31水土保持措施動態(tài)變化表5是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水土保持措施變化情況。由表5可知,各類措施中未成林面積變化最大,其總變化量為91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80%。2006—2011年,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和當?shù)禺a(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有8km2的溝臺地實施了退耕還林,有57km2其他地類進行了治理,對13km2覆蓋度低于45%的灌木林進行了進一步治理。同時,2006年
14、的13km2未成林到2011年轉(zhuǎn)換為喬木林和灌木林,說明未成林長勢良好,達到了喬木或灌木的標準。其次是灌木林面積,其總變化量為58km2,占流域總面積的179%,其中2011年新增23km2,2006年的35km2灌木林轉(zhuǎn)換為其他地類,灌木林凈變化量為減少了12km2。2006—2011年,隨著未成林的茁壯成長,有11km2未成林轉(zhuǎn)換為灌木林,對12km2其他地類進行了治理。表5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水土保持措施變化km2措施類
15、型新增量減少量總變化量交換變化量凈變化量梯田80808壩地00000溝臺地5121710-7喬木林11819163灌木林23355846-12未成林7813912665人工草地00000天然草地20202果園00000其他298811758-59注:其他是指居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沙地、裸地、植被覆蓋度為中低、低的天然荒草地。32植被覆蓋度動態(tài)變化表6為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植被覆蓋度轉(zhuǎn)移矩陣。2006
16、—2011年各級植被覆蓋度總變化量為155km2,交換變化量為122km2,凈變化量為33km2。表6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植被覆蓋度轉(zhuǎn)移矩陣km2蓋度分級高覆蓋中高覆蓋中覆蓋中低覆蓋低覆蓋裸地耕地其他高覆蓋30000000中高覆蓋014000000中覆蓋0010004012中低覆蓋00528613133低覆蓋00525207251118裸地0001127913耕地00122703885其他0002005149注:其他是指居民及
17、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表7為2006—2011年各級植被覆蓋度變化情況。由表6、表7可以看出,低覆蓋面積變化最大,其總變化量為120km2,其中新增56km2、有64km2低覆蓋轉(zhuǎn)化為其他地類,低覆蓋面積凈變化量為2011年較2006年減少了8km2。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與當?shù)貙嵤┑乃帘3猪椖?、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和生態(tài)自然修復等措施有關。2006—2011年,有27km2耕地退耕種植幼林,為低覆蓋;有13km2的中低覆
18、蓋受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變?yōu)榈透采w;有4km2的中覆蓋變?yōu)榈透采w,一般分布在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兩側(cè)。其次是中低覆蓋面積,其總變化量為55km2,占流域總面積的169%,其中新增30km2、有25km2中低覆蓋轉(zhuǎn)化為其他地類,中低覆蓋凈變化量為2011年較2006年增加了5km2。2006—2011年,有25km2的低覆蓋林草提高到中低覆蓋,有5km2中低覆蓋轉(zhuǎn)變?yōu)橹懈采w。表7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植被覆蓋度變化km2覆蓋分級新增量
19、減少量總變化量交換變化量凈變化量高覆蓋00000中高覆蓋00000中覆蓋11718144中低覆蓋302555505低覆蓋5664120112-8裸地6172312-11耕地21355642-14其他31738142433土壤侵蝕強度動態(tài)變化表8是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土壤侵蝕轉(zhuǎn)移矩陣。2006—2011年各級土壤侵蝕強度變化總面積為433km2,交換變化量為373km2,凈變化量為60km2。表8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土
20、壤侵蝕轉(zhuǎn)移矩陣km2侵蝕類型與分級面蝕微度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溝蝕微度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面蝕微度2842552320000000輕度228625111000000中度582444227125000000強烈35243131144000000極強烈1318162173000000劇烈30351234000000溝蝕微度0000009600023輕度000000000000中度000000006000強烈0000000003500極強
21、烈00000010113280劇烈000000200031154表9是皇甫川流域2006—2011年土壤侵蝕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溝蝕變化很小,微度和劇烈較2006年各減少2km2,中度、強烈和極強烈侵蝕分別增加了1、1、2km2,輕度侵蝕沒有變化。監(jiān)測期間流域內(nèi)未發(fā)生自然和人為破壞引起地形地貌變化,只是修路和開礦改變了個別地形地貌。面蝕中中度侵蝕變化最大,其總變化量為257km2,占流域總面積的792%。其中新增強烈侵蝕131km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水沙響應及治理方略研究.pdf
-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監(jiān)測分區(qū)研究.pdf
- 淺談水土保持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管理問題
- 松遼流域水土保持監(jiān)測中心站工作回顧
- 淺談水土保持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管理問題
- 水土保持監(jiān)測合同
- 永定新河流域水土保持監(jiān)測與分析.pdf
- 罕臺川流域上游水土保持措施減水減沙效益研究.pdf
- 水土保持地面監(jiān)測方法
- 淺析水土保持監(jiān)測技術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 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遙感監(jiān)測方法研究.pdf
-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監(jiān)測分區(qū)及其站點布局研究.pdf
- 浪塘江小流域水土保持
-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區(qū)劃研究.pdf
- 水土保持監(jiān)測復習題
- 水土保持監(jiān)測設計大綱參考
- 小流域生態(tài)建設工程水土保持監(jiān)測實施方案
- 水土保持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
- 水土保持監(jiān)測總結(jié)報告
- 水土保持監(jiān)測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