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阜新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應用研究姓名:楊曉偉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測繪工程指導教師:王家海2004010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概述11數字城市的提出隨著1998年前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提出”數字地球”概念引起我國政府、專家學者極大關注以來,與之相關的數字城市開始進入實質性的啟動階段。所謂“數字城市”與“園林城市”、“生態(tài)城市”一樣,是對城市發(fā)展方向的一種描述,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要滲透到城市生
2、活的各個方面?!皵底殖鞘小现袊壳肮I(yè)化和信息化并行的經濟生活現狀,在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制訂的“十五”有關科技攻關計劃和規(guī)劃中,數字化城市工程將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實現城市信息化是中國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首要和必要條件。12數字城市的概念從信息化廣義角度看,數字城市即是空間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技術系統(tǒng)。實在城市是物質城市在信息世界的反映和升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數字城市或信息城市不僅僅是物質世界在信
3、息世界的機械反映。比如,人類DNA結構的三維可視化表達,氣象云圖的四維可視化表達,城市規(guī)劃和地下管線的三維可視化表達等事實說明,數字城市可視化的表現能力,能夠將人類歷史上只能抽象思維的事物,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可視化表現出來,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構建出虛擬現實世界。數字城市不僅為人類提供觀察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徑,而且很可能輔助或參與人類智力有關的創(chuàng)造活動。從城市規(guī)劃、建設和管理的狹義角度看,數字城市可概括為”633”。即”地理數據6D
4、化:地圖數據3維化:規(guī)劃建設3維化”。地理數據6D化指,城市空間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由數字線劃圖(DLG)、數字柵格地圖(DRG)、數字商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地圖(DOM)、屬性數據(DA)、元數據(DM);地圖數據3維化指,地圖數據由現在的2維結構轉換為3維結構;規(guī)劃建設3維化指,規(guī)劃設計和規(guī)劃管理在6D數據和3維地圖的數據和技術支撐下,將現有的2維作業(yè)對象升級:勾3維作業(yè)對象。從實際應用的角度,數字城市可視為一個基于網絡環(huán)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城市地下管線探測及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建設.pdf
- 20672.阜新市綜合管線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
- 城市地下管線探測與管線信息系統(tǒng)設計
- 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與研究.pdf
- 關于建立龍巖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的探討
- 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方案v1.0
- 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方案v1.0
- 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方案v1.0
- 陜西省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 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方案v1.0
- 陜西省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 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方案v1.0
- 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方案v1.0
- 城市綜合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標準
- 城市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pdf
- 地下管線管理信息系統(tǒng)
- 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pdf
- 基于arcengine的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
- 東莞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
- 基于ArcEngine的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