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賞文庫
全部分類
  • 抗擊疫情 >
    抗擊疫情
    病毒認知 防護手冊 復工復產(chǎn) 應急預案 防控方案 英雄事跡 院務工作
  • 成品畢設(shè) >
    成品畢設(shè)
    外文翻譯 畢業(yè)設(shè)計 畢業(yè)論文 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 任務書 課程設(shè)計 相關(guān)資料 大學生活 期刊論文 實習報告
  • 項目策劃 >
    項目策劃
    土地準備 規(guī)劃設(shè)計 開工開盤 項目綜合 竣工移交 售后移交 智慧方案 安全專項 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 項目建議書 商業(yè)計劃書 危害評估防治 招投標文件
  • 專業(yè)資料 >
    專業(yè)資料
    人文法律 環(huán)境安全 食品科學 基礎(chǔ)建設(shè) 能源化工 農(nóng)林牧畜 綜合待分類 教育經(jīng)驗 行政人力 企業(yè)管理 醫(yī)學衛(wèi)生 IT技術(shù) 土木建筑 考研專題 財會稅務 公路隧道 紡織服裝
  • 共享辦公 >
    共享辦公
    總結(jié)匯報 調(diào)研報告 工作計劃 述職報告 講話發(fā)言 心得體會 思想?yún)R報 事務文書 合同協(xié)議 活動策劃 代理加盟 技術(shù)服務 求職簡歷 辦公軟件 ppt模板 表格模板 融資協(xié)議 發(fā)言演講 黨團工作 民主生活
  • 學術(shù)文檔 >
    學術(shù)文檔
    自然科學 生物科學 天文科學 醫(yī)學衛(wèi)生 工業(yè)技術(shù) 航空、航天 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 軍事 政學 文化、科學、教育、 交通運輸 經(jīng)濟 語言、文字 文學 農(nóng)業(yè)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藝術(shù) 歷史、地理 哲學 數(shù)理科學和化學 綜合性圖書 哲學宗教
  • 經(jīng)營營銷 >
    經(jīng)營營銷
    綜合文檔 經(jīng)濟財稅 人力資源 運營管理 企業(yè)管理 內(nèi)控風控 地產(chǎn)策劃
  • 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職業(yè)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考研資源 試題真題 作業(yè)習題 課后答案 綜合教學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
    專項施工 應急預案 建筑規(guī)范 工藝方案 技術(shù)交底 施工表格 圖片圖集
  • 課程導學 >
    課程導學
    醫(yī)學綜合 中醫(yī)養(yǎng)生 醫(yī)學研究 身心發(fā)展 醫(yī)學試題 影像醫(yī)學 醫(yī)院辦公 外科醫(yī)學 老年醫(yī)學 內(nèi)科醫(yī)學 婦產(chǎn)科 神經(jīng)科 醫(yī)學課件 眼鼻喉科 皮膚病科 腫瘤科 兒科醫(yī)學 康復醫(yī)學 全科醫(yī)學 護理學科 針灸學科 重癥學科 病毒學科 獸醫(yī) 藥學
    • 簡介:學號200903305004分類號K2碩士學位論文中印史詩比較以宗教為中心研究生姓名王芳指導教師江林昌教授學科門類歷史學專業(yè)名稱專門史論文提交日期2012年4月I中文摘要中國和印度是兩個同樣擁有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東方古國,兩國互相毗鄰,近在咫尺,有著眾多相似之處,但兩國又存在著各自獨特的神秘性,這便為中印史詩的比較提供了可能性。史詩是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精髓,探究中印史詩便是抓住了中印古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的關(guān)鍵點。從宗教的角度比較中印史詩的差異,有利于加深對中國和印度古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特點的比較研究。本文采用了比較史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印史詩的內(nèi)涵重新界定,以期從中挖掘到中印古文明的異同。本文分四個部分比較研究中印史詩。第一章對中印史詩的內(nèi)涵重新界定,界定了本文討論的中印史詩的內(nèi)容。根據(jù)本文論述的史詩內(nèi)涵,中國史詩包括漢族史詩和少數(shù)民族史詩。漢民族史詩主要保存在詩經(jīng)與楚辭兩部典籍中。印度史詩則包括“兩大史詩”以及“四大吠陀”中的一些篇章。第二章寫中印史詩的起源、發(fā)展過程。論述了從巫術(shù)、巫詩到宗教、史詩的起源、發(fā)展過程,并且比較了中印祭司階層的地位。第三章寫中印史詩的文本及內(nèi)容比較,主要從創(chuàng)始、神靈兩個角度進行討論。第四章寫中印史詩與軸心文明。介紹了中國戰(zhàn)國時代背景與文化上的百家爭鳴,印度列國時代背景與沙門思潮,以及在此背景下產(chǎn)生了史詩通神觀念的突破與中印軸心文明。中國從巫詩時代到史詩時代再到軸心時代,溝通神靈與天人合一的觀念貫徹始終,體現(xiàn)了中國古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的連續(xù)性特點;印度在經(jīng)歷了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衰落之后,一直保持著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之初創(chuàng)造的文化模式,其核心便是從吠陀教到婆羅門教到印度教的宗教。從而體現(xiàn)了印度文明斷而復續(xù)的特點。關(guān)鍵字中國關(guān)鍵字中國印度印度史詩史詩宗教宗教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72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內(nèi)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內(nèi)蒙古宗教地名語言文化特征研究姓名張瑜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漢語言文字學指導教師李樹新20090601內(nèi)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T既Ⅱ蝦呢STIGATIONONUNGIJIS.RICANDCULN瓜AI,CHARAC田巳RISTICSOFD淪陋RMONGOLIAGEOGRAPHIGALNAMESABSTRACTGEOGRAPHICALNAMEISTHETITLEOFTHEGEOGRAPHICALENTITY,RESIDENTIALENCAMPMENTANDAREADIVISIONINCOMMUNITIESWHICHPEOPLELIVEIN,ITISALSOASPECIALLINGUISTICSYMBOLOFGEOGRAPHICALENTITYANDTHELIVINGREGIONASWELLASTHEHISTORICALIMPRESSIONOFHUMANACTIVITY.EXCEPTINDICATINGGEOGRAPHICALLOCATIONSANDREFLECTINGNATURALFEATURES,GEOGRAPHICALNAMECORRESPONDINGTORIVINGENVIRONMENTWHEREACERTAINETHNICGROUPFIVESCONTAINSTHEINFORMATIONOFLIVINGANDPROLIFERATING,MOVEMENTIMPRINT,PRODUCTIONACTIVITY,SOCIALHISTORY,ANDCUSTOMETALFORANATION.THEREFORE,GEOGRAPHICALNAMEISCOMPAREDTOTHERECORDEDFILEWHICHPEOPLEPASSEDDOWNBYPUBLICPRAISING,THELIVINGFOSSILFORINVESTIGATINGHUMANITIESLANGUAGEANDSOCIALHISTORYINACERTAINREGION,THEHISTORICALMATERIALSABOUTDEVELOPMENTOFACERTAINREGION,ANDTHEWITNESSOFSOCIALHISTORYANDCULTURALHERITAGE.INNERMONGOLIA,WHICHISLOCATEDIN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ISSATURATEDWITHPLATEAU.FORESTEDAREAS,PASTURINGAREAS,ANDHARSHDESERTSOCCUPYTHEWHOLEAUTONOMOUSREGIONTHROUGHOUTFROMEASTTOWEST,ANDTHEBROADPASTURINGAREASINWHICHARECHINESEWELLKNOWNPASTURES.INNERMONGOLIAISAHABITATIONFORMULTIETHNICINTEGRATION,WHICHINCLUDESHAN,HUIANDTIBETANNATIONALITIESWITHEMPHASISONMONGOLNATIONALITY.MONGOLNATIONALITYHASALONGHISTORYANDSPLENDID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2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凝視的力量??路ㄕ軐W思想研究姓名魏宇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法學理論指導教師齊海濱20090517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IIABSTRACTFRENCHTHINKERMICHELFOUCAULTSTHEYCANBEDESCRIBEDASUNIQUEINTHETWENTIETHCENTURYHEHASINHERITEDTHENIETZSCHESGENEALOGYMETHODSUSEITSDISTINCTIVEPERSPECTIVEINPURPOSETOEXCAVATEOFWHICHWDSWEREBURIEDTOMAKEADECONSTRUCTIONONTHETWOSPECIALPLACESALUNATICASYLUMPRISONBASEDONTHISHEFMSHISOWNTHEYONTHEOPERATIONMODEOFSOCIETYWHICHDIFFERENTFROMTHOSEOFOTHERSTHENAPOWERSTRUCTUREWASESTABLISHEDBYTHE“GAZE”AUNIQUEAPPROACHSTEMFROMDEEPRESEARCHINGOFTHEMATERIALOFTWOSPECIALPLACESAFTERTHATFOUCAULTMAKEAHIGHLYABSTRACTOFTHESEMATERIALINTEGRATETHECOMMUNITYASAWHOLETHENCONSTITUTEHISPHILOSOPHYWHICHDIFFERENTFROMTHEMAINSTREAMTHEYTHEROLEOF“GAZE“ISTWOFOLDONTHEONEHISTHESTRUCTUREOFPOWERRELATIONSONTHEOTHERHITCANSEEMASACERTAINSOCIETYIMPETUSTHEREHASACERTAINRELATIONSHIPBETWEENTHEMAFTERTHEFMATIONOFTHEPOWERRELATIONSTHEWHOLECOMMUNITYHASBEENLINKEDMAKINGTHEDISTRIBUTIONOFPOWERLIKEMESHSTRUCTUREEACHPOINTOFTHECOMMUNITYINTERRELATEDWHILECONSTRAINTSWHICHCONSTITUTEANINDISPENSABLEPARTOFCOMMUNITYASARESULTOFTHISRELATIONSHIPBASEDONEACHPOINTOFSOCIETYSOWNNEEDSTHERULINGCLASSSCONTROLTHISBECOMESANIMPETUSTOSOCIALDEVELOPMENTOBVIOUSLYALTHOUGHTHEDEIONWASNOTEASYTOACCEPTFOUCAULTSALTERNATIVEDEIONPOINTOUTTHEPATHOFDEVELOPMENTTHISCANBESEENDIALECTICALLYAPPLIESTOTHESTUDYOFLAWFIRSTOFALLINTHISPAPERTHEIGINOFFOUCAULT’STHEYISANALYZEDTHENTHE“GAZE“ASTHEBREAKTHROUGHPOINTTOINTRODUCETHETWOASPECTSOFITSFUNCTIONFINALLYDISCUSS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N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INCHINABYFOUCAULT’STHEYKEYWDSGAZEPOWERPOWERRELATIONSDRIVINGFCE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7
      41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201
      23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艾香德作為傳教史上具有爭議的傳教士,因其所持的傳教進路在基督教史上具有獨特性。艾香德的傳教進路的獨特性在于他把佛教視作基督教的預備,從而以連接點作為媒介并賦予一種新的基督教意義來回應佛、道教徒靈性上的疑問并將他們引領(lǐng)進基督教的信仰。本文通過對于其傳教歷史和具體實踐的回顧,來指出其獨特的針對佛教徒的傳教策略背后的神學思想即作為其神學背景的敬虔主義路德派神學、其傳教進路的主調(diào)即邏各斯神學和支持其傳教策略的實現(xiàn)神學。而正是這三種神學立場也讓艾香德在神學界遭受了各種各樣的質(zhì)疑和批評,通過對這些神學質(zhì)疑進行分析,在他的傳教進路所引發(fā)的神學爭議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般啟示、連接點和預備,居于核心就是一般啟示的問題。由此,本文引入了另一名改革宗神學家巴文克關(guān)于一般啟示的論證從神學上來進一步支持艾香德式的這一傳教進路同時,一般啟示的論證也進一步為耶佛對話的展開提供了理論支持。最后,本文從宗教對話的角度,即針對佛教的教理特征而挖掘基督教傳統(tǒng)中的靈修和冥契資源作為橋梁這一耶佛對話的思路,進一步深化了艾香德式的這一特殊傳教進路的合理之處。盡管從歷史看,傳教士艾香德遭遇了來自各方面的批判和指責,然而,艾香德式的這一獨特的對佛、道教的傳教進路不僅僅在神學上是可以成立的,而且對于今天的宗教對話來說也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41
      25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5
      40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80
      1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學姓名宗成河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外國哲學指導教師陳學明20031007神祗蘇格拉底的支配下,一代又一代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們追尋著所謂的“真理”,直到康德和叔本華最終揭露出這個“真理”只能是虛無。因而,蘇格拉底辯證法破壞了一切倫理和秩序,卻不能在真理的基礎(chǔ)上把倫理和秩序重新建立起。辯證法破壞了文化,使現(xiàn)代世界處于無文化狀態(tài),同時還造就了“自由”和“平等”的現(xiàn)代政治謊言,而無文化狀態(tài)則使現(xiàn)代政治建立在一種“單純生存”的基礎(chǔ)上,政治成為野蠻的生存斗爭。不僅如此,在尼采看來,蘇格拉底辯證法還造就了單純作為一種工具的現(xiàn)代科學。然而,這樣的工具卻認為自己是獨立和完整的,于是現(xiàn)代科學就無節(jié)制地發(fā)展起來。現(xiàn)代科學的“自足”的自我認同與那種無文化的野蠻的生存斗爭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促進,于是政治的野蠻化日益加深。,因而,尼采把蘇格拉底當作現(xiàn)代政治現(xiàn)象的罪魁禍首。第四章是關(guān)于尼采對哲學的看法以及他關(guān)于哲學家對政治的作用的思想。尼采不認為哲學有自身的目的,因為哲學并不能找到真理。哲學的目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說,哲學的目的是文化。他認為哲學家唯一可做的就是文化的醫(yī)生,也就是說,哲學家的存在方式就是站在文化之外看護文化,站在政治之外看護政治。文化的健康必須是由哲學家來保證的,而哲學家要履行文化醫(yī)生的職責,就必須徹底地脫離文化,必須用一種徹底非政治的哲學為手段。為了不讓徹底非政治的哲學象蘇格拉底的哲學那樣侵蝕文化,作為文化醫(yī)生的哲學家要與文化保持界限,把哲學的探索保留在哲學家群體內(nèi)部。尼采認為,哲學家從誕生之日起,也就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履行文化醫(yī)生的職責的。而由于狄俄尼索斯那種同樣的“非政治”精神,在尼采看來悲劇也同樣是為起到這種工具的作用而誕生的。尼采向來把悲劇與哲學同等看待,在第四章的最后,通過解釋在尼采這里的悲劇與哲學的對應關(guān)系,對他的悲劇立場作了進一步的考察。關(guān)鍵詞倫理藝術(shù)政治文化蘇格拉底科學哲學分類號】B516.472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18
      2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韓非子政治哲學研究“禮崩樂壞”下的秩序重構(gòu)姓名盤曉未指導教師趙士林院系部所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專業(yè)中國哲學完成日期2009年1月之“理”,把不可知之“道“釋為可知之“理”,把自然、虛靜、無為之“道”變?yōu)槊麑?、參驗、賞罰等治國之“理“,從而溝通了道與法之間的聯(lián)系,為法、術(shù)、勢這套治國制度策略奠定了一個哲學基礎(chǔ)。正是在這種優(yōu)先考慮秩序的情況下,韓非子政治制度中不同的政治主體的地位安排是不一樣的,君主是整個帝國的軸心,臣民是君主用來管理國家,統(tǒng)治國家忠實的奴才,而百姓則淪為君主進行耕戰(zhàn)的工具。關(guān)鍵詞】韓非子,政治哲學,秩序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62
      16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晚明高僧智旭不僅擯棄門戶之見,調(diào)和佛教各宗派,而且主張儒釋道三教會通與合流,并一度潛心于會通儒釋道三教的哲學建構(gòu)。對于易學和佛學,智旭通過對周易經(jīng)傳文本的佛化解讀,認為二者并無本質(zhì)分別。然而時至今日學術(shù)界對其佛學易思想尚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力圖比較全面地解析三教會通儒佛合一背景下智旭佛學易的形成過程、體系架構(gòu)及其詮釋實踐活動,從而對其學術(shù)貢獻和理論品格作出適當?shù)脑u價。在對智旭佛學易研究和解讀過程中,以其產(chǎn)生的時代思想背景為契入點,通過對智旭本人生平及其為學歷程的分析,深入智旭佛學易的內(nèi)容本身,進而對其進行解構(gòu)和梳理,探究其以禪解易的內(nèi)蘊豐涵的佛學易哲學思想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智旭圓融易學和佛理,著重闡發(fā)了佛易所共依的形上之學所泄妙機的“密說”,以易為理,最終會歸為“易即真如佛性”,從而為佛易的貫通構(gòu)筑了一結(jié)實的本體哲學;以乾元為佛性,以佛性會同儒家和易學的人性哲學,形成善惡同性的至善論;充分發(fā)揮易傳解易的“中正”之學,以易之“中正”與佛家“中道”相與為一;以佛教“性修不二”的功夫論圓融乾坤陰陽剛?cè)岷椭褂^定慧修法,以佛教“六即”與易之“六爻”對釋,以“不易而易、易而不易”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相圓融,熔二者為一體,從而鑄就為其佛學易的境界論。論文從以下七方面解讀智旭佛學易。一、引言通過引言部分揭示了研究智旭佛學易的緣起,全面了解智旭佛學易的研究現(xiàn)狀,弄清楚當前對智旭佛學易研究中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樹立研究智旭佛學易的問題意識,積極探求研究中所遇問題的解決方法,為全面提升研究智旭佛學易的水平儲備足夠的理論學養(yǎng),進一步闡明研究智旭佛學易的旨歸和價值;二、第一章智旭佛學易產(chǎn)生的思想背景以智旭佛學易產(chǎn)生的時代思想背景為切入口,首先揭示明代傳統(tǒng)儒門道學的日漸衰微和陽明心學的崛起及其學術(shù)末流的嬗變,其次透過有明一代儒禪的互融互濟揭示其日趨走向合流的思想特質(zhì),再次是對以三教合流為特質(zhì)的晚明思潮的分析和解讀,最后闡釋了對智旭佛學易的產(chǎn)生無疑有著直接影響的禪化或心學化的明代易學;三、第二章智旭及其心路歷程從智旭生平及其心學之路入手,深入剖析智旭佛學易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學理根源和致思路徑。智旭自幼崇尚儒宗,以千古圣學道脈自任,對儒學之掌故非同尋常之熟諳,一度“頓見孔顏心學真血脈”;出家后專弘佛法,又精研內(nèi)典,由此得以“性相二宗一起透徹”;而且泛攬深究佛儒典籍,并積極倡導三教合流,強調(diào)“本心不昧,儒老釋皆可”,主張亦儒亦禪。在易佛關(guān)系的理解上,智旭認為周易心性之學和佛門心法是一脈相承的,從而構(gòu)建了晚明頗具特色的佛學易理論體系,這無論是在易學發(fā)展史上,還是在佛學發(fā)展史上,毫無疑問都是一大創(chuàng)新;四、第三章所泄妙機的“密說”重點是闡述智旭佛學易的形上之學。智旭立足對朱陸關(guān)于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的爭競的判釋,對易之義給予形上超拔,首先釋易為理,其次以易有太極之義,最后直言“易即真如之性”,徑以易為心,力倡儒釋道同根共源于“本源佛性”,以此作為其佛易互通圓融的學理依據(jù),形成其佛易合一的佛學易之形上哲學;五、第四章乾元佛性說論及智旭佛學易關(guān)于“乾元”與“佛性”之圓融。智旭以易即真如之性,隨后又圍繞儒家人性論、易學心性論和佛教佛性論思想展開論述,以佛性與儒家人性論相契合,以易之乾元即佛性,由是形成以善化惡的修行觀和善惡同性的至善論哲學;六、第五章佛化中正說智旭依據(jù)易傳解易路數(shù),充分發(fā)揮其中的“中正”解易體例,形成別具一格的佛化中正說,并以中正為媒介進一步貫通儒佛,釋易之“中正”即佛門“中道”,進而成就其佛學易之方法論哲學;七、第六章從“尊德性而道問學”到“性修不二”的功夫哲學論述了智旭佛學易的功夫哲學。智旭首先對朱陸關(guān)于“尊德性”和“道問學”的異見作出判釋,由此引發(fā)佛易為一的“性修不二”濟世功夫哲學。對此,智旭分析了“性修不二”得以成就圣賢佛果的可能性,并分別以“六即”、“六度”與“六爻”、“六位”的互詮及融通、以乾坤陰陽與止觀定慧的互相楷定與圓融展開論述。依此功夫哲學為依托,智旭又開出了真俗相即的境界之思。在解易過程中,智旭始終貫穿和圍繞著一個不變的思維導向,就是力求證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真俗不二的思維模式,認為“不易而易、易而不易”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以二者互通互融、互具互造,圓融無礙,從而昭告其真不離俗、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和易學相即不離的圓融運思的境界訴求。會通佛易是一個歷史性命題,智旭圓融佛易的思想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特例??梢哉f,智旭佛學易的形成,既是對晚明三教合流思潮的繼承與發(fā)展,也是作為明末遺民對傳統(tǒng)學術(shù)思想的總結(jié)與反思,其中無疑還蘊有對個人安身立命之道的探索與定位。因此,我們試圖將其放在歷史的背景下,藉以凸顯其真俗不二、世即出世、佛易相即的為學特質(zhì),由此彰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體用為一、道不離器的思維模式。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92
      18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59
      20人已閱讀
      ( 4 星級)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58
      9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多元一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不同民族、族群間的互動日益頻繁。在互動過程中,各種文化間要素不斷接觸、交換、變異、創(chuàng)新,從而促進了社會、民族文化變遷的產(chǎn)生。在我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已然形成,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這之中,一部分亞文化群體獨特的文化逐漸吸引了學者和世人,其中也包括本文的研究對象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前人對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的研究,首重歷史源流的形成,其次關(guān)注的是其語言、民俗文化等與蒙古族相近而宗教信仰又與回族、東鄉(xiāng)族相同的獨特習俗。本文以前人研究為基礎(chǔ),通過開展民族學田野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運用文化涵化、族群認同等理論,對蒙古族穆斯林,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群眾對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看法和認識進行一定描述,并進行深層次的詮釋和理解。最后,對蒙古族穆斯林文化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做出預判,并提出思考。具體而言,本文第一章首先對選題緣由及意義進行陳述,對相關(guān)文獻進行梳理,及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論支持。第二章對田野點進行介紹,之后分別對阿拉善左旗蒙古族族源形成及西北穆斯林族源形成進行綜述,進而對蒙古族穆斯林族源形成的原因及傳說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第三章通過分析田野資料,描述了蒙古族穆斯林中青年在族源傳說、飲食習俗、婚姻選擇及喪葬習俗四個方面的相關(guān)情況。進一步闡述了族群文化認同,伊斯蘭教教規(guī)、教律、教義以及婚喪、祭拜儀式等社會生活習俗的遵守,宗教神職人員培養(yǎng)等方面對其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生產(chǎn)生活習俗所產(chǎn)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第四章在前文現(xiàn)狀描述的基礎(chǔ)之上,對造成蒙古族穆斯林中青年信仰呈現(xiàn)弱化態(tài)勢的歷史及現(xiàn)實原因進行分析,通過文化涵化、族群認同等理論研究蒙古族穆斯林文化與信仰的傳承、演變,對其文化發(fā)展趨勢作出長期存在并不斷發(fā)展的判斷,最后在開展普查、培養(yǎng)教職人員、加強民族團結(jié)教育、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提出幾點思考。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61
      19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為核心是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一以貫之的“正宗大教”。儒學作為官學與官方宗教經(jīng)常是并行發(fā)展“雖有時交叉但決不合一”使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這一“正宗大教”幾千年來一直在祭政合一、祭族合一的軌道上行進雖然其祭祀典制不斷完備卻始終沒有形成一套內(nèi)在的神學體系。論文從儒家天人觀的角度對儒家的宗教思想與實踐進行分析從哲學的高度探尋儒學與官方宗教“雖有時交叉但決不合一”的思想深層原因。論文主體由三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在對儒家天人觀進行全面系統(tǒng)分析后得出結(jié)論儒家哲學從根本上說是“天人之學”儒家站在宇宙的高度將自然、社會和人類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遵循共同的規(guī)律在天稱為“天道”在人稱之為“人道”“天道”是“人道”的來源人類的思維和活動只要能上達天道既符合人道即“天人合一”。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的研究結(jié)論從儒家天人哲學的高度對儒家宗教思想進行研究得出結(jié)論儒家“以人為本”的天人哲學思想使儒家的宗教思想具有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特點。第三部分在第一、第二部分的研究基礎(chǔ)上對儒家的宗教實踐進行研究得出結(jié)論儒家關(guān)注人生和人的主體意識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精神傳統(tǒng)決定了儒家的宗教實踐具有明顯的二重性特征。儒家“神道設(shè)教”的宗教實踐既講人又講神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強人道倡導的是一種與神道對立的人道的觀念和人道精神。儒家宗教實踐的本質(zhì)是人文的、世俗的和非宗教的。儒家宗教實踐的外在形式是宗教牲的內(nèi)在心理體驗是人文性的兩者在禮樂文化體系中自然融合?!岸Y”是儒家宗教思想與實踐的載體“禮”成為宗法社會秩序的象征。最后儒學“以人為本”的天人哲學本質(zhì)上是人學儒家以“神道設(shè)教”借神道弘揚人道致力于承擔“敦厚以崇禮”的教化以求建立理想的大同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借敬天祭祖來顯揚其至上的王權(quán)和威儀維護其宗法統(tǒng)治。儒家和封建統(tǒng)治者“禮重祭祀”的目的都是為了維持和鞏固宗法社會的秩序而非人與神的秩序。因此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這一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一以貫之的“正宗大教”始終沒有形成一套內(nèi)在于這一宗教的神學體系。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6
      17人已閱讀
      ( 4 星級)
    • 簡介:分類號UDCF427100學位論文產(chǎn)業(yè)哲學視域下產(chǎn)業(yè)倫理建設(shè)探析作者姓名徐子茗指導教師鄭文范教授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爿、一U一,\于一LT厶于阿L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學科專業(yè)名稱倫理學論文提交日期2014年5月學位授予日期2014年月評閱人易玉、王健學科類別哲學論文答辯日期2014年6月答辯委員會主席趙群東北大學2014年6月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論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己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為獲得其他學位而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包思。學位論文作者簽名粥巧日期沙腳多加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和指導教師完全了解東北大學有關(guān)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即學校有權(quán)保留并向國家有關(guān)部門或機構(gòu)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同意東北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交流。作者和導師同意網(wǎng)上交流的時間為作者獲得學位后半年口一年√一年半口學讎文儲繇緣礴簽字日期潮0、‘、Ⅺ兩年口導師虢溝安形簽字日期≯似石萬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1
      6人已閱讀
      ( 4 星級)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機械圖紙源碼,實習報告等文檔下載

    備案號:浙ICP備20018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