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在組織修復重建過程中,血管可以起到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運輸代謝產物的作用,因此移植物的早期血管化能力對組織修復意義重大。本研究欲采用富含細胞活性生長因子和Ⅰ型膠原并且體內移植后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SIS與力學性能優(yōu)異的蠶絲支架結合,設計制備SIS-蠶絲復合支架,并評價復合支架的力學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體內移植后是否具有促進移植物早期血管化進而提高重建效果的潛能。
方法:
1.蠶絲支架與SIS-蠶絲復合支
2、架制備
將天然蠶絲通過0.02m NaHCO3溶液處理,完全脫去絲膠。參考文獻,采用扭轉纜繩式設計,通過方程式模型模擬兔自體ACL的力學特性,用計算機蠶絲編織機編織符合兔自體ACL力學特性的蠶絲支架。將膜狀SIS呈圓筒狀包繞在蠶絲支架外圍構建SIS-蠶絲復合支架。
2.支架力學性能評價及表面形貌觀察
通過生物力學測試儀評價支架的力學性能,通過掃描電鏡(SEM)觀察支架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
3.支架
3、材料細胞相容性評價
通過活死細胞染色法,觀察支架材料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的影響。通過CCK-8法繪制生長曲線,評價支架材料浸提液對細胞生長的影響。
4.支架組織相容性評價及異位移植早期血管化能力評價
30只6周齡SD大鼠隨機分為兩組,蠶絲支架組(S組)與復合支架組(SS組),分別將兩組支架材料移植大鼠皮下,2W、4W、8W取材行HE染色觀察,通過計數(shù)炎性細胞評價組織相容性,通過統(tǒng)計血管數(shù)目和觀察
4、支架新生血管的位置分布評價支架的促血管化能力。
5.兩支架對關節(jié)液滲入脛骨隧道影響的評價
20只新西蘭大白兔平均分為兩組,S組與SS組。行雙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脛骨隧道開窗,5ml10%NaCl和墨水溶液分別行關節(jié)腔內注射,不同時間點測量骨窗內移植腱的電阻值并記錄骨窗處墨水滲出時間。
6.重建術后支架移植物表面血管化評價
用體式顯微鏡觀察重建術后4W,8W,12W韌帶移植物新鮮標本在骨遂道內口和
5、移植物中間段的血管分布情況,評價支架關節(jié)內移植后表面早期血管化情況。
7.術后支架移植物韌帶化評價
重建術后4W,8W,12W,每組處死3只實驗動物,取移植物標本行HE和Masson染色觀察,評價支架關節(jié)內移植后韌帶化情況。
8.術后腱骨界面愈合的評價
術后4W,8W,12W,每組處死3只實驗動物,取股骨-韌帶移植物-脛骨復合體標本,通過骨遂道m(xù)icro-CT掃描觀察,評估骨遂道內鈣化物質形成狀況
6、。掃描完成后標本再通過固定,脫鈣處理,獲取骨與韌帶連接處,通過腱骨界面處HE組織學染色觀察,評價腱骨愈合情況。
9.術后移植物復合體力學測試
術后4W,8W,12W,取股骨-韌帶移植物-脛骨復合體標本,通過生物力學測試機,測試復合體的力學性能,綜合評價術后移植物復合體的整體力學性能。
結果:
1.支架材料大體觀察
處理后獲得的SIS為白色富有彈性的膜狀材料。蠶絲支架為多股脫膠后蠶絲螺旋編
7、織而成。復合支架內部為螺旋蠶絲束,外圍由SIS呈圓筒狀包繞。
2.支架力學性能評價及掃描電鏡觀察
蠶絲支架與復合支架最大載荷分別為138.62±11.41N,137.05±16.95N,剛度分別為(24.65±2.62)、(24.21±2.39)N·mm-1,形變量分別為9.40%、10.67%,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合支架與兔自體韌帶的最大載荷匹配,分別為137.05±16.95 N與135.2
8、7±20.25 N,(P>0.05),但剛度有差別,分別為24.21±2.39N/mm與49±15.02N/mm,(P.<0.05)。
SEM示未處理的蠶絲表面凹凸不平,覆蓋有大量絲膠。脫膠處理后蠶絲表面光滑,基本無絲膠附著。SIS表面膠原纖維縱橫交錯排列,膠原間形成大小不一的孔洞。構建的復合支架中間為蠶絲支架,表面由三層膜狀SIS包繞而成。
3.支架材料細胞相容性評價
活死細胞染色示兩種支架材料上細胞形態(tài)
9、良好,外形輪廓清晰。其中復合支架上BMSCs伸展性更好,并分泌大量細胞外基質。
細胞增殖曲線示3組A值均隨培養(yǎng)時間延長而升高,呈時間依賴性。各時間點A、B、C3組A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兩支架對關節(jié)液滲入脛骨隧道影響的評價
關節(jié)腔10%NaCl灌注后SS組電阻值開始下降的時間點明顯晚于S組(P<0.05),SS組電阻值擬合曲線的斜率明顯小于S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403,
10、P=0.016)。
關節(jié)腔內墨水灌注后,SS組墨水未滲出時間及流注時間均較S組明顯增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支架組織相容性和體內異位移植后促血管化能力評價
皮下埋植標本HE染色示,術后兩組支架內均出現(xiàn)炎癥細胞浸潤,隨時間延長炎癥反應明顯減緩,其中各時間點SS組炎性細胞數(shù)明顯少于S組(P<0.05)。
術后2周SS組支架外緣的SIS開始降解,降解處可見較多新生血管,新生血管管腔
11、小,密度大。術后4周SS組中SIS大量降解,支架中間部分逐漸出現(xiàn)較多新生血管;術后8周血管遍布支架表面和內部,血管變?yōu)楣芮淮蟮某墒煅?。而S組術后各時間點均未見明顯新生血管。術后各時間點兩組新生血管數(sh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6.重建術后支架移植物表面血管化評價
由體式顯微鏡觀察,術后4周時SS組移植物表面被明顯滑膜組織覆蓋,靠近骨隧道內口處可見滑膜表面明顯的毛細血管網形成;術后8周時見滑膜內有較成熟
12、的血管向移植物的中段延伸;術后12周時均可見管腔粗大的血管貫穿韌帶移植物表面。S組在術后4周支架表面未見有明顯血管出現(xiàn);術后8周時移植物表面僅有少量滑膜增生;術后12周時滑膜組織增多,滑膜表面僅有小血管出現(xiàn)。
7.重建術后支架移植物韌帶化評價
HE染色顯示:S組在術后4周時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表面未見明顯滑膜組織;術后8周,蠶絲纖維表面有少量滑膜樣組織;術后12周時移植物結構緊湊,表面滑膜組織增厚,仍未見明顯血管出現(xiàn)
13、。SS組術后4周,移植物結構緊湊,有大量細胞浸潤。有三層結構:滑膜組織,未降解的層狀SIS,蠶絲纖維結構。術后8周,三層結構變?yōu)閮蓪咏Y構,外層滑膜組織明顯增厚,滑膜中間彌漫大量新生血管,里層蠶絲纖維致密。術后12周,移植物層次界限模糊,結構致密條理,類似自體韌帶樣組織。
Masson染色示:S組在術后4周時,僅見大量蠶絲纖維,未見明顯的膠原纖維;8周時支架中出現(xiàn)稀疏雜亂的膠原纖維;12周時膠原纖維密度增大,但分散、排列不規(guī)整。
14、SS組在術后4周時,支架表面有較厚的膠原層,支架內部出現(xiàn)稀疏雜亂的膠原纖維;術后8周時,支架內部出現(xiàn)濃密、排列較規(guī)整的膠原纖維,膠原纖維直徑較小;術后12周時,支架的層次分界變模糊,內部彌漫大量較成熟且分布致密、排列規(guī)則的膠原纖維。
8.術后腱骨界面愈合評價
8.1組織學評價
HE染色示,S組在術后4周時移植物與骨隧道壁之間連接較少;術后8周時界面由肉芽組織填充;術后12周時界面組織中出現(xiàn)致密的纖維連接,沿
15、界面垂直排列,類似sharpey樣纖維。SS組在術后4周時,移植物與骨隧道壁之間由致密的肉芽組織填充,中間彌漫大量細胞和新生毛細血管;術后8周時界面中出現(xiàn)濃厚致密的纖維連接,纖維排列規(guī)則,沿界面垂直方向排列;術后12周時腱骨界面層次模糊,骨隧道壁出現(xiàn)大量成骨細胞,界面中出現(xiàn)軟骨細胞,類似不成熟的腱骨軟骨過渡區(qū)。
8.2 micro-CT掃描結果
通過分析可知,在重建4周后,SS組與S組骨隧道內均未見明顯鈣化組織沉積,
16、在重建后12周,兩組骨隧道半徑未擴大,但骨隧道內仍然未見明顯鈣化信號。術后4周與12周,骨隧道面積沒有明顯增大。
9.術后移植物力學評價
SS組與S組樣本損毀模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后4周時,SS組與S組的最大載荷和剛度分別為(40±12.03)、(30±7.91)N和(6.90±1.14)、(5.98±0.81)N/mm,最大載荷與剛度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7、術后8周時,SS組的最大載荷與剛度均強于S組,最大載荷分別為(45.20±8.44)、(20.20±4.76)N,剛度分別為(5.02±0.84)、(3.36±0.96) N/mm,兩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術后12周時,SS組的最大載荷與剛度均強于S組,最大載荷分別為(58±5.70)、(30.6±6.84)N,剛度為(8.12±0.60)、(3.96±0.86) N/mm,兩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MRI評價.pdf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的解剖研究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療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mri診斷
- 針刺對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本體感覺影響的初步觀察.pdf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撕裂的MRI研究.pdf
- LARS韌帶重建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急性慢性損傷的臨床比較研究.pdf
- 基于醫(yī)學圖像的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仿真.pdf
- 人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的功能解剖和重建方法研究.pdf
- 保留重建手術治療兔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部分損傷的實驗研究.pdf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對關節(jié)軟骨損傷影響的臨床研究.pdf
- 膝關節(jié)韌帶重建術
- 關節(jié)鏡下同種異體骨-髕腱-骨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的臨床研究.pdf
- CT三維重建在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診斷及治療價值的初步研究.pdf
- 關節(jié)鏡下自體腘繩肌腱同期重建膝關節(jié)前后交叉韌帶的臨床研究.pdf
- 膝關節(jié)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
-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附著處的臨床解剖學研究.pdf
- 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的MRI重建觀測及臨床應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