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選取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斯所描繪的人類智慧的激烈運動期--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軸心”時代中兩位著名的思想家--中國戰(zhàn)國時代的荀況與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作為比較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于二者博奧深邃的倫理思想進行嘗試性的解讀努力,為進一步掌握中西方倫理思想的主體內(nèi)容,了解中西方古典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加強文明間的理解與交流微盡綿薄之力。 荀況與亞里士多德分別為中西方古典時代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們雖時空阻隔,分屬中
2、西,其思想?yún)s能遙相輝映,達成神契:他們綜羅各家、推陳出新;靜觀冷峻、洞察事理;注重經(jīng)驗,強調(diào)人為;學說廣布,飽經(jīng)毀譽;他們結束了對話語錄體裁,開啟了論文論證格式。他們同樣也是倫理思想史上不可繞過的關鍵人物。前者綜羅各家學說,通過提出性惡論、天人相分論、禮法論等主張,掀起了后世倫理命題的新討論;后者則是西方倫理學科的創(chuàng)始者,《尼各馬可倫理學》“是古希臘思想家們倫理思考的最卓越的成就”。據(jù)此,本文擬就以“荀況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之比較”為題
3、。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 引言部分在對荀況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可比性說明的基礎上對“倫理思想”進行概念厘定,并簡要評介國內(nèi)外學者對于二者倫理思想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 正文部分共分六章: 第一章以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作為比較對象。從本質(zhì)上說,人性是道德與本能的結合,是先天與后天的結合,是感情與理智的結合。針對以上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荀況提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人不能無群”和“凡以知,人之
4、性也”的人性論內(nèi)容;而亞里士多德則從人性有善有惡、“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和“人是惟一具有理性的動物”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二者人性論的共同點在于,皆認識到人性可變、而且皆提出人性可變的智能依據(jù)。不同之處在于,一方面,荀況更注重人性中的德性因素,而亞里士多德更關注人性中的智能因素;另一方面,荀況采用宏闊、直覺的視角關注倫理內(nèi)容:而亞里士多德則采取結構性、分析式的方法注視倫理內(nèi)容。 第二章從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的個人倫理思想為切入點。二者的
5、個人倫理思想包括勇敢思想與節(jié)制思想兩部分內(nèi)容。針對勇敢,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皆認為勇敢即相對無恐懼的英勇不屈精神,勇敢是以高尚為目的、以適度為原則、需要智慧的糾正與輔助。不同點則在于,從內(nèi)容上講,荀況的勇敢觀以政治勇敢為主;亞氏勇敢以軍事內(nèi)容為主。從風格上講,荀況的勇敢觀趨向柔性,而亞氏勇敢觀趨向于剛性。 節(jié)制思想的相同點在于:二者皆主張節(jié)制欲望的適度性;第一,皆認為節(jié)制與節(jié)約有聯(lián)系;第二,皆主張差等節(jié)制。不同點在于,節(jié)制內(nèi)容與范圍
6、不同;節(jié)制與痛苦的關聯(lián)不同;節(jié)制行為的主動性不同。第三章講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的家庭倫理思想的比較研究。二者家庭觀的相同點在于,其一,二者皆對婦女持有偏見,這是男權社會的產(chǎn)物。其二,二者的家庭關系處于次要地位。其三,皆講求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不同之處在于,荀況更強調(diào)家庭倫理原則的利害實質(zhì),而亞里士多德彰顯家庭倫理原則的“差異”合作原則。荀況的家庭觀充斥著等級性與嚴肅性,而亞里士多德的家庭觀則更顯溫情。這說明在表達家庭成員間“愛”的方式上,前
7、者較為含蓄;后者較為直接。 第四章針對荀況和亞里士多德的社會倫理思想進行比較。在正義思想方面: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皆將等級制作為社會正義思想的制度基礎。不同之處在于:其一,對于“平等”的理解不同;荀況認主體間的“平等”關系正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本動因,而亞里士多德則強調(diào)社會動亂消除的原因在于實現(xiàn)公民參與國家政權管理權力的平等性;其二,如何維護正義的措施選擇上,荀況更傾向于人治,而亞氏則青睞法治。在交往倫理思想上,二者皆認為“愛”是與朋
8、友交的基礎。但荀況認可的愛具有等級性、功利性,已經(jīng)將愛完全政治化。而亞里士多德則強調(diào)“愛”是互助性,平等性。而禮敬思想體現(xiàn)了對于交往對象的人格尊重,第一,禮敬思想在二者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明顯不同。荀況更為注重交際倫理,注重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具體表現(xiàn),故此,“敬”德更顯重要。亞氏的倫理觀是以“個人”為核心的,理想生活模式是哲學家的自足式的沉思;第二,荀況將謙卑視為美德,而亞里士多德則將謙卑視為惡德,足見東西文化的差別。 第五章則是對
9、二者的人格思想進行比較。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皆將尋求人格完美作為追求目標。我們將其理想人格目標分為二元層級。荀況強調(diào)人格思想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圣人。至于“君子”荀況則把其列為在“圣人”這一終極理想之下的二級理想。從道德與身體、道德與財富、道德與語言的關系觀之,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家如荀況慣于將道德與身體、道德與財富、道德與語言對立起來,因為按照中國偏正式的思維方式而言,過于完滿、幸福即是禍患的開始。這種思想方式我們可從“居安思?!钡绒q證思維習慣中看到
10、。故此,他們寧愿以偏正式的思維習慣,追求道德心靈的完善,而非身心整體的至美至善。 相較之下,古希臘傳統(tǒng)追求與仰慕“英雄”卓越至善的人格目標,故此,他們追求道德、財富、智能、身體健康等內(nèi)外各種德性的并行不悖,相信并規(guī)劃完善的生活與人生,“復合式思維方式”便由此產(chǎn)生。從上可見,荀況過多關注德性的一元價值,采用偏正式的思維方法;而亞里士多德則采用復合式的思維方法,強調(diào)不同因素的統(tǒng)一性與合作性。 第六章以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
11、想的比較為題。通過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二者的教育觀的相同之處在于,二者皆強調(diào)習慣與環(huán)境在教育中的潛移默化作用;教育具有差等性:音樂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教育思想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荀況強調(diào)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政治精英與教化順民,統(tǒng)一思想與行動。而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目的在于完善公民德性,賦予公民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而且其教育目的“并非僅僅為了實用”。第二,教育內(nèi)容上,荀況強調(diào)道德教育;亞里士多德主張全面教育。第三,教育的適度性上,荀況要求教育要不遺余力,
12、而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要適度。第四,“教”與“學”的著重點不同。 荀況強調(diào)個人主動學習的重要性;而亞里士多德更注重城邦政治與法律對于教育制度的設定。結論部分總結兩位哲學家倫理思想在內(nèi)容、風格等方面的差異: 第一,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奠定了二者倫理思想的基本理路--“價值型人性論”與“結構型人性論”。 第二,荀況與亞里士多德的內(nèi)容風格的不同傾向--“功利主義目的論”與“理性主義目的論”。 第三,荀況與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荀況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之比較.pdf
- 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之比較
- 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之比較.pdf
- 荀況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之音樂教育思想探析
- 亞里士多德家庭倫理思想研究
-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比較研究.pdf
- 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研究
- 亞里士多德家庭倫理思想研究.pdf
- 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研究.pdf
- 亞里士多德制度倫理思想研究.pdf
-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倫理思想研究
- 荀況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之音樂教育思想探析_20580.pdf
-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倫理思想研究.pdf
- 8050.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比較研究
- 亞里士多德政治倫理思想研究.pdf
- 亞里士多德與孔子中庸思想之比較
- 亞里士多德政治倫理思想及其價值
- 亞里士多德與孔子中庸思想之比較.pdf
- 求善致福—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