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方儒學研究——以府、州、縣學為主要研究對象.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成熟時期,其地方儒學教育發(fā)展的成就遠邁前代。本文以“明代地方儒學研究”為題,以府、州、縣學為主要考察對象。全文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1、儒學又稱廟學,由廟與學組成。明代地方儒學:規(guī)制更加完備,凡廟必有學,學必有廟;建筑規(guī)模有所擴大,增加了名宦祠、啟圣公祠、敬一亭等;結構呈多樣化,具體是前廟后學、左廟右學、右廟左學,但以前廟后學居多。
  2、明代地方儒學的設立非常普遍,筆者對府、

2、州、縣學作了統(tǒng)計,在全國1594個府、州、縣中,共設學1494所,設學率高達94%。明代,疆域遼闊,各地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北方及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明顯落后于其它地區(qū)。為此,自太祖起,明統(tǒng)治者為加快上述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給予落后地區(qū)多方面的特殊政策,使得地方儒學教育呈現(xiàn)均衡發(fā)展態(tài)勢。
  3、明代,地方儒學的教育制度已相當完備。童生須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方可入學,成為生員;生員入學之后,有日課、月考、季考、歲考、科考及“觀風”考;

3、明政府設立專督地方學政的提學官,又先后幾次頒給提學官敕諭,標志地方儒學的管理制度日漸成熟;地方儒學教職的選任,多途并舉,舉凡科舉、歲貢、薦舉等;生員的出路主要有二,即參加科舉與由貢入監(jiān),兩種出路,對生員而言,都殊為不易。
  4、確立儒家學說為治國思想之后,明太祖要求天下儒學通祀孔子,同時,先賢、先儒、鄉(xiāng)賢、名宦等也一并入祀。祭祀對象的擴大,儀式更為具體、規(guī)范,越加彰顯了儒學的祭祀及教化功能。明代地方儒學普遍建有尊經閣,用于藏書。

4、儒學藏書的來源非常廣泛,除朝廷賜書、地方官購置、私人捐贈外,有些儒學還自己刻書。因此,藏書及刻書又是其一大功能。
  5、地方儒學經費支出主要包括教官的俸廩、生員的廩膳、日常辦公經費及其它輔助經費。明初,其經費的來源主要是官撥儒學糧,后來則改為地方存留及徭役編派。明代中后期,私人捐助興學,蔚然成風,政府也加大了教育經費的投入。然而,地方儒學經費仍以官撥為主。教育經費的增加,順應了地方儒學持續(xù)發(fā)展的趨勢。
  6、地方儒學教育

5、制度發(fā)展極致,選才與育才高度一致,儒學生員以應科舉為進身之階,教官的考課以科舉中舉為主要考核標準。因此,生員之學、教官之教,皆為科舉之學,儒學培養(yǎng)的所謂人才,只是科舉人才而已。由于儒學的日常教學以科舉考試內容為中心,傳統(tǒng)的“六藝”教育被單純的經、史學習所取代,儒學難以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其弊端日益明顯。
  7、明代中后期,督學廢弛、教官缺員及不稱職、生員冗濫、書院的沖擊、祭祀對象冒濫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地方教育秩序漸趨惡化,地方儒

6、學教育不免陷入危機。對此,明政府并不是毫無作為,嘉靖前期與萬歷前期,地方儒學教育歷經兩次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兩次教育改革基本未觸及儒學教育的核心部分,所謂的教育改革,只不過是對地方教育秩序的集中整頓而已。地方儒學仍作為統(tǒng)治的工具而存在,科舉對其的影響未曾改變,反而增強。明代地方儒學教育所暴露的問題,根源于封建社會制度本身。因此,兩次教育改革同其它的政治改革一樣,最終歸于失敗。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是:
  1、長期

7、以來,教育史學界形成了重書院、輕官學研究的傳統(tǒng),迄今為止,仍未有人對明代地方儒學作過專門研究。鑒于此,本文以明代地方儒學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2、明代地方儒學設立非常廣泛,但究竟建有多少地方儒學,史無具載。筆者在廣泛收集史料的基礎上,利用考據的方法,對全國府、州、縣學作了詳細統(tǒng)計。
  3、筆者以史實為依據,力求客觀分析明代地方儒學在其規(guī)制、教學、管理、祭祀、藏書、經費等各個方面的特點。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