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知易行難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要想跨越“知”的障礙,就必須清楚“知”的過程,為什么會說“知”也會有障礙呢。2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經(jīng)歷兩個過程,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用直白的理解,就是要先了解,才能做。3一件已經(jīng)做過數(shù)次的事情,只要積累了足夠的認知經(jīng)驗,做的非常的順暢與簡單;而如果一件事情,是第一次做,或已經(jīng)做過數(shù)次,但是沒有在以往的學習與工作的過程中,積累足夠的認知經(jīng)驗,那么這件事,做的很勉強,或者可以說很難4【“知難行易”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基礎】:關于“知

2、”與“行”的關系,過去中國的傳統(tǒng)是認為行比知要困難,即所謂“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孫中山認為這種舊的知行理念把難和易完全弄顛倒了,造成人們“以難為易,以易為難”,結果“畏其所不當畏,而不畏其所當畏”,對真正應該的勇于實踐往往視為畏途、縮手縮腳,而對真正應該重視并認真研究的知識和科學,卻采取輕蔑忽視的態(tài)度、不屑于一顧。這種傳統(tǒng)知行觀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直到近代中國與西方工業(yè)化發(fā)生正面沖突的時候,演變成為決定勝負的深層文化背景原因。

3、孫中山還長時間痛苦反思辛亥革命前后多次失敗的教訓,認為革命失敗是由于當時的革命黨人對革命宗旨和革命方略“信仰不篤,奉行不力”,且“多以思想錯誤而懈志”,根本原因還在于傳統(tǒng)舊說的深刻影響,“是知與不知之故也”。有鑒于此,孫中山毅然決心力辟“數(shù)千年來深入于中國至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的知易行難說”,“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針鋒相對地創(chuàng)立知難行易說,并把它當作“救中國必由之道”而提出?!?在現(xiàn)實當中,我們不能孤立的看待,知難行易或者知

4、易行難,在處于認知或致知的階段,知道是難的,因為你不知道,根本談不上做,而在知道的過程中,知道的標準是什么一直困擾的所有認知的人(包括我);當對認知以及事情演化的過程有了客觀的認識后,做變成難的了,因為你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知的過程,現(xiàn)在你要開始行動了,需要做出結果來,在這個過程做是難的。6哲學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但是矛與盾不是相對立的,矛是人類研制生產(chǎn)出來用來進攻用的武器,而盾是人類研制生產(chǎn)出來用來防御的武器;如果一個人用自己的矛來攻擊自己的盾

5、,那么他就是自相矛盾;簡單的理解,矛是用來進攻的,盾是用來防守的,你可用同時擁有矛與盾,但不是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哲學?哲學是共性認識和主要認識,哲學包括認識論、世界觀和實踐論(方法論)三個部分(哲學三部),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哲學是共性認識和主要認識。把共性認識和主要認識相聯(lián)結,把主要認識和次要認識相聯(lián)結,這是把全部認識組織起來的基本框架。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而不是世界觀。認識論決定世界觀。從廣義上來(是廣

6、義,不是狹義)講,認識論即實踐論,實踐論即認識論。從狹義上來講,認識論屬于實踐論,認識論是實踐論的最基礎部分,認識論決定實踐論。認識論和世界觀是哲學的主要部分,認識論和世界觀決定實踐論??梢园颜軐W統(tǒng)稱為認識論,也可以把哲學統(tǒng)稱為世界觀??傊?,哲學就是認識論,哲學就是世界觀,哲學就是共性認識,哲學就是上層認識(主要認識)。。辯證法的核心是斗爭論(矛盾論)科學代表可以復制,有可以遵循的規(guī)律與原則,現(xiàn)代工業(yè)與信息技術都是基于科學的基礎上建立的

7、。受因果關系、內外部環(huán)境與客觀條件變化的影響,許多基于科學下的產(chǎn)品或行為,被特殊的情況賦予了不可復制的影響識只有通過不斷的順暢運用,才會變成能力,在經(jīng)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才會產(chǎn)生出屬于自己的思想,而這個過程必須基于客觀的、辯證的、科學的、可操作的標準8.人家都說“辯論,不一定要你說的對,你只要證明對方是錯的,你就贏了”對方說知難行易,必然會舉孫中山的例子和順著孫中山的思路提到西方工業(yè)革命等等的發(fā)展,你可以借此反駁,孫提出知難行易,是為

8、中國更快發(fā)展,大膽行動,不要躊躇不前,這是好事,我們支持,但他的動機不能作為知難行易的證據(jù)。西方的兩次工業(yè)革命反而否定了知難行易,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最大標志是電的發(fā)明,而電的發(fā)明最大一個應用是電燈,愛迪生恰恰是經(jīng)過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fā)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xù)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燈的目的。愛迪生已經(jīng)知道了肯定會有材料能成功,但請問這世上又有幾人能夠做到用6000種材料不停地嘗試,這難道是說做比明白更容易嗎?算是攻其不

9、備吧,提醒一句罷了,不多說了9如何寫好“知易行難”的辯論詞人們對“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歷來有不同的認識,是所謂見仁見智。但在辯論會上兩種觀點針鋒相對,需要辯出高下。我們就要從不同角度多個側面旗幟鮮明地闡述我方觀點的正確性。例如當我們主張“知易行難”時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來維護我方觀點。角度一:正面闡發(fā)“知易行難”的觀點。就是說要將知“易”在哪里,行“難”在何處講清楚。在“知”“行”關系上為什么“行”比“知”難。根據(jù)這一角度我們可以沿用

10、這樣的思路來闡發(fā):①獲“知”的途徑多,所以獲知“易”。人們可以從生活經(jīng)驗中獲“知”,可以從前人經(jīng)驗中獲“知”,可以從實踐探索中獲“知”,可以從自然啟迪中獲“知”。②踐“行”困難多,所以踐行“難”。踐行受主觀因素限制,意志力不強、沒有決心、心理易受干擾都不能去“行”。踐行受客觀因素限制,沒有天時地利、沒有適當?shù)臋C遇、沒有健康的身體同樣不能去“行”。③在認知層次上“知”與“行”分屬不同認知層次。明了、懂得是認知的初始階段,而會做、能做是認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