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鼻部的整形、美容手術是整形外科的常見手術。由于鼻部解剖結構復雜、結構變異較大,且手術時必須保證鼻部生理功能的不受損,再加上患者對術后效果愈加苛刻的要求,使得鼻整形手術成為整形外科手術中難度較大的手術之一。其中,鼻部的解剖因素是鼻部整復手術難度大的主要原因,亦是術后部分患者出現(xiàn)難以預料的不良效果,甚至嚴重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因此,熟知鼻部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及各種解剖變異的細微差別,才能理解某些鼻部結構的解剖美學意義,才能
2、具備處理解剖變異的能力,才能做到鼻功能與美觀的協(xié)調,從而確保手術成功、效果持久。但是,與國外相比較而言,我國目前的鼻部整形外科臨床應用解剖學研究成果較少,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系統(tǒng)知識結構,部分整形外科醫(yī)生也多是憑借著國外的解剖學資料、手術技術和個人的臨床經驗來完成鼻整形手術。這種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手術的盲目性,術后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本課題旨在通過對經福爾馬林處理過的尸體鼻部標本進行大體解剖學觀察、組織學觀察和相關測量,以及顱骨標本鼻部骨
3、性成分的大體解剖學觀察和相關測量,總結出中國人的部分鼻部臨床應用解剖學數(shù)據(jù)及相關資料,為鼻整形手術提供較為可靠的基礎理論依據(jù)。
方法:
本課題運用大體解剖和組織學觀察的方法,對經福爾馬林處理的20具成年尸體(男性16例,女性4例)鼻部標本進行分層精細解剖和觀察,并對相關部位進行測量。重點觀察或測量鼻尖部血供類型、鼻翼軟骨及其周邊組織結構聯(lián)系等。對另外3例(4側)男性尸體鼻部標本行組織學檢查,觀察鼻翼軟骨外側腳
4、與側鼻軟骨之間的連接方式,及鼻翼軟骨部分周邊軟組織的構成。其次,對80例顱骨標本的鼻部骨性成分進行相關的測量與觀察。重點對與鼻部骨性手術密切相關的部位進行觀察、測量和分析。
結果:
1.鼻背部皮膚軟組織的解剖學觀察:鼻背部的軟組織在鼻根區(qū)和鼻尖上點區(qū)最厚,鼻骨點處最薄。皮膚與骨,軟骨之間分為四個層:淺表脂肪層、纖維肌肉層、深脂肪層、骨膜或軟骨膜。鼻部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在骨性區(qū)、上部軟骨區(qū)、下部軟骨區(qū)有著不同的解
5、剖學特點。
2.鼻尖部動脈血供分型:①單側側鼻動脈供血,占10%(2例);②雙側側鼻動脈供血,占40%(8例);③單側鼻背動脈供血,占20%(4例);④雙側鼻背動脈供血,占5%(1例);⑤單側鼻背動脈和側鼻動脈供血,占25%(5例)。
3.鼻部肌肉:鼻部幾乎完全被一層薄薄的肌肉覆蓋,由鼻肌、降眉間肌、不規(guī)則肌、鼻孔開大肌、縮鼻孔肌、提上唇鼻翼肌等構成。
4.鼻翼軟骨:
4.1鼻翼軟
6、骨的相關測量結果:兩側鼻翼軟骨穹窿寬為(6.36±1.26)mm,左側鼻翼軟骨外側腳最大長度(18.60±3.06)mm,右側鼻翼軟骨外側腳最大長度(18.02±3.86)mm,左側鼻翼軟骨外側腳最大寬度為(8.83±1.34)mm,右側鼻翼軟骨外側腳最大寬度為(8.67±1.23)mm,左側鼻翼軟骨外側腳的厚度(0.55±0.05)mm,右側鼻翼軟骨外側腳的厚度(0.54±0.06)mm,左側鼻翼軟骨穹窿段尾緣到鼻孔緣的距離為(4.2
7、6±0.79)mm,右側鼻翼軟骨穹窿段尾緣到鼻孔緣的距離為(4.36±1.21)mm,左側鼻翼軟骨外側腳尾緣中點到鼻孔緣的距離為(6.99±1.43)mm,右側鼻翼軟骨外側腳尾緣中點到鼻孔緣的距離為(6.66±1.63)mm,左側鼻翼軟骨外側腳最遠端到鼻孔緣的距離為(14.13±3.34)mm,右側鼻翼軟骨外側腳最遠端到鼻孔緣的距離為(13.57±2.68)mm,左側鼻翼軟骨中間腳長度為(4.76±0.69)mm,右側鼻翼軟骨中間腳長度
8、為(4.80±0.86)mm,左側鼻翼軟骨內側腳長度為(13.97±1.10)mm,右側鼻翼軟骨內側腳長度為(13.91±1.10)mm。
4.2鼻翼軟骨的大體解剖學觀察:鼻翼軟骨外側腳的大體形態(tài)分五型:①凸起型,占20%(8側);②凹陷型,占38%(15側);③凸起-凹陷型,占10%(4側);④凹陷-凸起型,占25%(10側);⑤平坦型,占7%(3側)。
4.3鼻翼軟骨與其周邊組織結構連接的大體解剖學觀察:
9、鼻翼軟骨與周邊軟組織連接可分為上界,內界,外界及其深、淺面。其中,鼻翼軟骨外側腳頭緣與側鼻軟骨尾緣的連接方式有四種,①重疊卷曲型,占57.5%(23側);②單純重疊無卷曲型,占20%(8側);③緣對緣型,占12.5%(5側);④兩軟骨緣間分離型,占10%(4側)。
4.4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鼻翼軟骨所有左、右兩側數(shù)據(jù)均經配對樣本t檢驗后,P>0.05,其雙側數(shù)據(jù)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5.側鼻軟骨
5.1側
10、鼻軟骨相關測量結果:左側側鼻軟骨與鼻骨重疊的長度為(5.78±3.05)mm,右側側鼻軟骨與鼻骨重疊的長度為(5.81±3.38)mm,左側側鼻軟骨頭側緣長度為(10.28±2.86)mm,右側側鼻軟骨頭側緣長度為(10.47±2.75)mm,左側側鼻軟骨尾側緣長度為(15.25±2.76)mm,右側側鼻軟骨尾側緣長度為(15.57±2.48)mm,鼻中隔軟骨與鼻骨重疊的長度為(8.25±2.10)mm,側鼻軟骨尾緣與鼻中隔軟骨交匯處到
11、鼻縫點的距離為(18.13±2.87)mm。
5.2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側鼻軟骨所有左、右兩側數(shù)據(jù)均經配對樣本t檢驗后,P>0.05,其雙側數(shù)據(jù)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6.內眥韌帶:
6.1內眥韌帶的測量:左側內眥韌帶鼻側附著點距左側眼眶內側緣的距離為(3.96±0.58)mm,右側內眥韌帶鼻側附著點距右側眼眶內側緣的距離為(3.96±0.7)mm。
6.2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所有左、右兩側數(shù)據(jù)均經
12、配對樣本t檢驗后,P>0.05,其雙側數(shù)據(jù)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6.顱骨標本測量的數(shù)據(jù):
6.1男性數(shù)據(jù):左側額鼻縫長為(5.15±1.52)mm,右側額鼻縫長為(5.43±1.66)mm,左側鼻骨側緣長為(27.91±2.54)mm,右側鼻骨側緣長為(27.96±3.02)mm,鼻骨長(24.34±2.07)mm,左側鼻頜縫下端至鼻骨中縫下端的距離為(11.11±1.47)mm,右側鼻頜縫下端至鼻骨中縫下端的距
13、離為(11.34±1.22)mm,內眥韌帶鼻側附著點連線到鼻骨點的距離為(16.72±2.10)mm,鼻骨點左側鼻骨的厚度為(0.79±0.14)mm,鼻骨點右側鼻骨的厚度為(0.81±0.21)mm,左側鼻頜溝到左側眶內緣的最小寬度為(3.29±0.70)mm,右側鼻頜溝到右側眶內緣的最小寬度為(3.28±0.75)mm,左側眼眶最下點和左側下鼻甲附著點水平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為(9.94±1.97)mm,右側眼眶最下點和右側下鼻甲附著點
14、水平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18±1.69)mm。
6.2女性數(shù)據(jù):左側額鼻縫長為(5.37±1.52)mm,右側額鼻縫長為(5.02±1.24)mm,左側鼻骨側緣長為(26.23±2.64)mm,右側鼻骨側緣長為(26.68±3.01)mm,鼻骨長(23.27±1.98)mm,左側鼻頜縫下端至鼻骨中縫下端的距離為(10.91±1.45)mm,右側鼻頜縫下端至鼻骨中縫下端的距離為(10.93±1.41)mm,內眥韌帶鼻側
15、附著點連線到鼻骨點的距離為(15.47±2.15)mm,鼻骨點左側鼻骨的厚度為(0.70±0.13)mm,鼻骨點右側鼻骨的厚度為(0.73±0.17)mm,左側鼻頜溝到左側眶內緣的最小寬度為(3.41±0.70)mm,右側鼻頜溝到右側眶內緣的最小寬度為(3.39±0.60)mm,左側眼眶最下點和左側下鼻甲附著點水平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為(9.91±2.16)mm,右側眼眶最下點和右側下鼻甲附著點水平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21±2.32)
16、mm。
6.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男、女標本鼻骨的左右兩側數(shù)據(jù)分別經配對樣本t檢驗后,P>0.05,其雙側數(shù)據(jù)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男、女不同性別的獨立樣本t檢驗中,鼻骨長、鼻骨點厚度、內眥連線到鼻骨點距離的P<0.05,男性的數(shù)值大于女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余項目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男女無差別。
結論:
1.鼻尖部動脈供血分型中,除雙側鼻背動脈供血型和單側鼻背動脈供血型(共占25%)外,其余分型中均有側鼻動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鼻下部整形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圍下頜角區(qū)域局部解剖學及活體多層螺旋CT斷層解剖學在整形外科中的臨床應用研究.pdf
- 鼻的應用解剖學
- 燒傷整形外科
- 整形外科試題
- 整形外科中級題
- 整形外科外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
- 教案(整形外科學)
- 整形外科門診病歷
- 麻醉解剖學口、鼻、咽部解剖
- 脂肪來源干細胞在整形外科的應用研究.pdf
- 整形外科崗位職責[1]
- 整形外科技術操作規(guī)范
- 整形外科診療規(guī)章制度
- 整形外科美容手術護理常規(guī)
- 整形外科主治醫(yī)師考題
- 整形外科技術操作規(guī)范
- 整形外科技術操作規(guī)范
-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鼻的應用解剖學和生理學
- 整形外科填充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